因此也才会更加担心,这股得他本不该得到的力量,会带给他的改变。但是少年坚信,这样的改变,绝对不会只仅限于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了。
但是不论如何,此时的少年,都想为诸葛涣尽力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了。
于是,他忽然萌生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
他想要守护这个温柔的少年。
因为,或许至少他这样做的话,诸葛涣就不会再是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的重压了。
而就在诸葛涣兴奋地告诉他,他能够借叹息之流与九重之天相接,一观天宫的尘世井时,少年这时却忽然开口。
“荀北尘。”
诸葛涣像是仍然沉浸在喜悦之中一般,甚至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什么?”
少年又重复了一遍,一字一句都十分清晰地说道,“我说,我的名字叫做荀北尘。”
作者有话要说: 所以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尘世如涣”哦,嘿嘿w
第16章 远山长一十六
诸葛涣应当是一直把荀北尘当成是兄长来看待的。
在他看来,或许荀北尘已经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知音亲信,而是变成了更为重要的家人。
哪怕竹石消长,草木荣枯,人前美满,年复一年。纵使天道岁月有薄于他,他也依旧可以笑得眉眼清澈。
似乎他只要一直能够和荀北尘这样走下去,就可以永远可以只是那个,不畏世俗澎浪的林中少年。
诸葛涣从附在唇边的那一尾竹叶,吹动了细语绵音,清响悠转徜徉于微风之间,却有萧瑟寥落之感。
荀北尘打了个呵欠,抱臂倚在亭柱边,“君本善才,何故悲鸣。他日若为应天所用,必惊南朝风浪。”
诸葛涣坐在石阶边,轻轻摇了摇头。“如果可以,我只想化作一只飞鸟,眠云枕草,归隐天外,再不过问人间杂事。”
当听到这句话时,荀北尘心下自然也是明白的。
这样美好的愿念,注定只能是他的一场泡影幻想,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从他决定背负起那些或许本不需要他背负的东西之时,就已经注定。
当然,荀北尘很清楚没落的家族究竟给这个不过弱冠之年的少年人带来了什么,家境的不裕,亲挚的不屑,同龄的轻蔑……哪怕是父母未曾说出口的难言。
所有的人间风霜,最终都化成了他积压在心底雨雪冰冻,仅管疼爱他的父母从未将他们自己所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卷雪霜刃牵及到他。
荀北尘也一直都很清楚诸葛涣家里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更能理解他所做的决定。
所以,他想要帮他实现他的愿望的同时,也并不希望他因为追逐自己的愿望,而遇到任何不测。
可荀北尘能做的,终究是有限的。即便如此,他也要拼尽一试,实现他的愿望。
于是,荀北尘识趣地没有再继续刚才的话题,转而问道,“你的病是不是又严重了?”
“嗯。”诸葛涣没有否认,望着天上竹隙间的流云有些出神。
自从知晓了自己真正的“身世”,并且与叹息之流交汇共鸣之后,他预世的能力逐渐显现。
诸葛涣先是预见了父亲的青瓷玉壶被管事无意之中摔碎,看到了母亲之前遗落的珠钗是被有心的侍女盗走的,檐甚至是下筑巢雀儿的幼鸟新生,以及时常会跑到他家乞食野猫的夭亡。
再后来,诸葛涣逐渐能预知到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大到甚至可能会左右应天的命运。
他预见到应天后的新立,以及白下一支的反叛。而那一支,便是他的好友阿景所在的那一支。
探求的越多,也就意味着会更危险。
而窥破天机,终究是会受到反噬的。对于诸葛涣先天体弱的病躯,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诸葛涣却仍然从容自若地接受着这样的代价,欣然面对这样的惩罚。
荀北尘不由锁起了眉头,诸葛涣见状,生怕他再次发难,于是忙道,“前些天应天君召见了我,也曾谈起过应天的运势。”
荀北尘忙问,“你怎么答的?”
诸葛涣摇了摇头,“不佳。”
果不其然。荀北尘深深叹了口气。
阿潜这个人,说他执拗也好,倔强也好这些都无可厚非,或是像他父母那般待人真挚也罢,可这太过直来直去不知变通,是真的不好。
“你可知若是应天君要治你的罪,那可是大逆不道。不会因为你诸葛家的‘星辰之子’这一名讳,就可作为丹书铁契免遭灾祸。”
“如若我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便是欺君,他日只会为我诸葛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倒不如一开始便坦诚些。”诸葛涣无奈笑笑,掬起一捧散落的竹叶吹散了去。
“左右皆为重罪,此番坦言相告就好比逆水行舟,他日若真降灾,或可因诚言诚鉴诸葛氏的忠心。以退为进,也勉强可算是妙招了。”荀北尘只是在一旁不咸不淡地说着。
或许荀北尘不该再把他当成是小孩子来看待了。
至少,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无法像寻常孩子那样声色犬马地,恣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年少了。
荀北尘甚至没法开口去问他羸弱的身躯如何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重压。
因为,一旦开口,无非是对他尊严的践踏。所以不论如何,他的选择都迫使他必须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