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不止是程卿,连谪仙一样的孟怀谨都不想理董劲秋了。
程卿以眼神询问孟怀谨。
——董才子以前是这样的人吗?
——不是。
以前的董劲秋有才子傲气。
现在的董劲秋,一言难尽。
娶了妻子,真的让董劲秋有很大的变化呀,孟怀谨不由又想起了程蓉。
昨夜从羊肉店送程卿回家,在半路上,程卿问大皇子的近况,说大皇子这样的人不该过得太快活。
孟怀谨当时没有正面回答,其实孟怀谨也是这样的想的。
程蓉一根白绫吊死了自己,大皇子的确不配帝位!
那件事,对大皇子也不是没有影响的,大皇子做的丑事,皇帝虽然为之遮掩了,对大皇子的看法却是有了改变。
朝臣们请封太子的动作越来越大,大皇子占了长子之位,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皇帝本该优先考虑立大皇子为太子。
朝臣们也是这样想的。
请封太子的折子一本本往御前递,皇帝却留中不发,没有顺水推舟册封大皇子为太子。
孟怀谨心知,皇帝对大皇子的看法,不是要替程蓉出头,皇帝大概是生气大皇子定性不够……但如今的结果就摆着,大皇子想继承皇位的道路的确是因此而更曲折了!
想必淑妃也很着急吧。
早点册封太子,早日定下君臣名分,对大皇子来说是最好的,毕竟下面的皇子们渐渐长大,还有年轻貌美的小妃嫔争走了皇帝的宠爱,淑妃肯定着急上火。
孟怀谨一路想着这些,面上一点异样都没有,和程卿、董劲秋一起吃了董劲秋推荐的鲜肉馄饨。
汤头鲜美,面皮劲道,肉馅新鲜又入味,董劲秋力荐的馄饨果然不错。
美食能让人心情愉悦,程卿把馄饨汤都喝了,四肢也暖和了。
她觉得自己有了拳打国子监,脚踢舔狗团的勇气,昂首挺胸就进了国子监。
孟怀谨领着她办手续的过程里,有几个监生鬼鬼祟祟的打量她。
好像在确认她的身份。
“南仪程卿,恩荫入监——”
监生打听确切,小跑着去报信。
“那个姓程的来了!”
哪个姓程的来了?
教舍里,程珪,周恒一起抬头,他们看向窗外,又把视线转移回教舍。
俞显嘴里叼着草杆子,懒洋洋伸手:
“你们看我做什么,这次又不是我要赶他出国子监!”
第247章 :祭酒大人笑出了老褶子(3更)
俞三嘴里说着不在意,表现出来的也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程珪皱眉:“我们都是南仪书院出来的,又是国子监的新人,如果不团结些,今日他们欺负程卿,改日为了别的原因,也许又会欺负我们!”
俗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南仪县时就算有争端,到了京城却要惦念同乡情谊。
俞三身子往前凑,“你想帮程卿,也要人家肯领情才好。他若想与你做好兄弟,怎不和你一起住到尚书府去?你都没有弄懂他是因为何事得罪了人,就要出头,这里是天子脚下,不是程氏一家独大的南仪县!”
帮忙?
帮得了么。
在南仪时,自己亲爹是四品知府,宣都府下辖着南仪县,自己身为知府公子,当然能横着走。
到了京城,一根房梁塌了,可能都要砸死好几个当官的,四品京官算什么呀!
何况——
俞三斜眼笑,“程卿的跟班都没行动,你急什么呀?”
周恒的手在袖子里握紧。
周恒很想和程卿一起来国子监报道,有什么刁难他不怕和程卿一起面对。
然而程卿偏要让他假装不熟,划清界限,让他当什么‘卧底’。
为此,周恒还早了一天来国子监报道。
程珪、俞三和周恒三人,俞三是最先进国子监的。
俞知府调任上京后,俞三也回了原籍参加乡试,那边离南仪县路程遥远,离京城却不远,俞三乡试高中后立刻启程进京,九月下旬就已进了国子监。
程珪是十一月中旬进的国子监,也比周恒早大半个月。
周恒一个新监生,又是南仪的籍贯,国子监这些人要对付程卿,哪里会和他通气呢。
所以卧底当得很失败,也没打听出什么有用消息,还因隐忍而被俞三嘲笑。
如果俞三出马,肯定能帮上忙。
俞三这人混账归混账,却有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本事,进入国子监才两个多月,已经混入了‘荫监’的圈子。
走‘荫监’路子的监生都是勋贵和高官子弟,俞大人平调进京,还是个四品官,俞三一个四品京官的儿子,还能与一群勋贵、高官子弟称兄道弟……要为难程卿的,恰好正是这群人。
周恒刚这样想着,教舍中就有人点了俞三的名:“俞三好像也在那什么南仪书院待过,你也认识那个姓程的吧,你过来给我们讲讲!”
说话的是靖宁伯的小儿子。
俞三嘴里的草杆子换了个方向,吊儿郎当抱着手臂:
“不就一个嘴巴两个眼睛,有什么好讲的。”
就他这欠揍的态度,靖宁伯的儿子也不生气,真是纨绔碰上纨绔,臭味相同,对俞三特别包容了。
报信的监生喘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