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俞显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五皇子”三个字。
五皇子现在是蜀王了,是当今天子同一辈兄弟中,封了亲王至今还滞留在京城不去封地的。
程卿之前就让俞显留心蜀王。
以前的蜀王是什么样?
俞显对蜀王最初的印象,是千秋宴。
蜀王就是个小可怜。
经常被四皇子欺负。
可蜀王还是五皇子时,第一次担当重任,处理淮南赈灾事宜,又当了督军参与长巾贼平叛,却也一点乱子都没出。
虽然信任程卿,同样信任程知绪,程卿和程知绪都听从蜀王的调度。
就连俞显自己,都觉得蜀王十分平易近人,亲和中不失皇子的威严……这么厉害一个人,怎么会是小可怜呢?
就算生母还捏在宁妃手里,以蜀王的智力,想坑死四皇子也不难啊!
蜀王可以不用过得那么卑微,偏偏甘愿给四皇子当了多年的跟班。
蜀王的问题不在于宁妃和四皇子打压,就算没有宁妃母子,蜀王的生母原本只是宁妃宫里的一个宫女,大魏讲究子凭母贵,皇后生的嫡皇子比嫔妃生的皇子尊贵,出身名门的嫔妃又比家世普通的嫔妃强。
最次就是宫女出身的嫔妃。
宫女是皇宫里的奴婢,是伺候人的,这样卑贱的女子,先帝起了兴致会临幸,却不可能真正宠爱,蜀王的生母多年不得晋位,不仅是宁妃的阻拦,还有先帝个人的意志。
先帝就不想让出身卑微的女子身居高位,蜀王的生母才一直是个婕妤,死后才被追封为康妃。
和蜀王一样出身的,还有鲁王。
贤太妃出身也非常低微。
但贤太妃是潜邸时就成了先帝的妾室,得了先帝的信任,这才能位居嫔位。
排在蜀王前面的,从大皇子到四皇子,个个生母都比赵婕妤强,蜀王纵是表现的优秀,先帝也不会让他做太子,蜀王不想当隐形人,但在前头几位皇子没倒霉前,他不得不韬光养晦——
所以,将大皇子引去侵犯程蓉的人,为什么不能是蜀王?
反正大皇子倒了霉,四皇子倒了霉,三皇子倒了霉,只有蜀王好好的。
如果不是当今天子被先帝从民间寻回,如今继位的很可能就是蜀王!
谁得利最大,谁就最有嫌疑。
这件事,他得告诉程卿。
俞显没怎么考虑就做了这个决定。
至于第二封信,则是从山东寄来的,俞夫人催促俞显成亲,说家里已替俞显物色了一贤惠女子,俞显要是没空回山东老家,俞家可以把人送来西北成亲,女方家里是同意的……这也太轻率了!
别说他心里有人,绝不会娶别的女子,纵是心中无人,他也不会娶一个从没见过的女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重要,他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只为了尽孝,就委屈自己,俞显不是那样的大孝子。
家里催他娶妻,不就为了抱孙?
俞显铺开信纸,提笔就回家书,建议俞夫人现在可以着手在族里物色,看谁家儿子生得多养不起,过继到他名下。
若俞家没有合适的孩子,西北战场上有许多孤儿,他收养几个带在身边,不仅解决了将来无人送终的问题,还做了好事。
咦,越说越觉得这个法子好。
俞显给程卿写信时,就在信里提了提:
“你缺不缺儿子,我替你也养个?”
——儿子是宠物吗,可以随便帮忙养个的?!
第775章 :你该出京去封地了!
程卿想问俞显是不是有病。
竟然问她缺不缺儿子,打算帮她养一个。
俞显知道怎么养孩子吗?
养孩子又不是养鸡崽子,随便喂喂粮食就能等着吃肉了,实在穷且懒,小鸡崽们还能自给自足……孩子不是玩具,不是宠物,别管是不是亲生的,养了就得负责。
俞显收养孤儿没毛病,那是在做好事。
但若为了她才这样做,大可不必。
在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俞显的做法无疑是对她深情的表现。
正因为情谊深厚,程卿才难以承受。
她没有能回报俞显的东西!
程卿幽幽叹气,目光落在了信的下半段。
会被忽视的人,得益最大的人,俞显的分析倒与萧云庭的情报不谋而合。
在幕后推波助澜,害死了程蓉的人,会是曾经瞧着人畜无害的蜀王吗?
如果真是这样,蜀王的心机太可怕了。
程蓉出事时,蜀王才多大呀!
蜀王至今还赖在京城,到底想干什么?
程卿一连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梅大人,另一封信则给了程六老爷,命人快马送回京城。
两封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蜀王该出京前往封地了!
梅大人知道程卿不会无缘无故提起蜀王。
平凉府官场的震荡,让朝野上下多了许多反对邺王萧云庭的声音,很多人说萧云庭的做法是在排除异己,想要把西北地区割裂,让新皇惩治萧云庭,削弱萧云庭的兵权云云。
这是看着西北战事有停歇的苗头,要对萧云庭过河拆桥呢。
早先可没人说要削萧云庭的兵权!
一些人反对萧云庭,可能是对萧云庭的做法看不惯,认为萧云庭践踏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