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阁老暗叹自己没有做首辅的命,索性一并致仕。
首辅之位由赵阁老接任,次辅是方阁老。内阁一下子空出两个名额,由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接任。工部尚书告病致仕。如此一来,朝堂老臣又少了三个,皆由天子心腹近臣补了官缺。
朝堂中永远没有真正平静的时候。权利的争斗和角逐,君臣之间的角力,也从未平息过。
这些,便不一一赘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东宫詹事府的官员里,又多了两个女子。一个是赵思卿,另一个是皇太女当年的同窗好友舒瑶。
赵思卿就不用说了,和皇太女殿下一起长大,深得殿下信任。谁居上位,都喜欢任用提携自己信任亲近的人。皇太女殿下也不能免俗例外。
赵思卿为人谨慎,行事细心缜密,进了东宫詹事府,很快成了殿下的左膀右臂。
舒瑶也同样是京城贵女。出嫁后和夫婿感情不睦,丈夫花心好色,身边美人接连不断。舒瑶忍无可忍,毅然和丈夫和离。又不愿回家看兄嫂的脸色,自立女户。然后私下去见皇太女,自动请缨,愿为皇太女殿下鞍前马后。
舒瑶满腹诗书才学,性情坚毅果决,不输任何男子。
皇太女殿下身边多了两位女性官员,再有谢子衿在身侧,议政行事愈发顺心。
……
在皇太女殿下做月子期间,东宫詹事府依然正常运转,有条不紊。
朝中政事繁多,东宫詹事府的事也同样不少。谢子衿每日去东宫请安,将要紧的政事一一禀报。
盛萝半躺半坐在床榻上,身边一双小小的婴儿。时值盛夏,天气燥热。做月子的人不能用太多冰盆,只在寝室里的角落处放置了两盆。
盛萝热得额上冒汗,一双孩子各穿着红色的兜兜,挥舞着小胳膊小腿,别提多可爱了。三岁的桦哥儿,生得白胖健壮,一张嫩嫩的圆脸一脸严肃正经,对着一双弟弟妹妹说:“喊我大哥。”
着实令人捧腹。
谢子衿被逗得轻笑个不停,对着一脸笑意的盛萝说道:“桦哥儿一派兄长模样,真是有趣。”
可不是么?
盛萝莞尔一笑,正事说得差不多了,便闲话起来:“子衿,李钦这个月给你写了几封信了?”
谢子衿:“……”
别提了!
一想到这半年来收到的堆积起来近一尺的信,她就头痛兼懊恼不已!
原以为和李钦的交集在那一日就结束了。没曾想,李钦离京赴任后,开始给她写信。
李钰厚着脸皮来传信,她不肯要,李钰就愁眉苦脸:“子衿表妹,你就当帮我个忙,先将信收下吧!想不想看都随你。你要是连收都不收,我大哥定会恼羞成怒,怪我这个传信的不得力。以后回京不揍我才怪。你可怜可怜我吧!”
谢子衿到底年少,还不知道男子一旦厚起脸皮来是如何的不要脸……
这句话,不单指李钦,还有李钰。
总之,每次李钰都是舌灿莲花,言辞恳请花样翻新地“请”她收了信。
她一开始气得将信扔到一旁,看都没看。收得多了,放在一旁也挺碍眼的,心里也好奇李钦都写了什么,索性便将信拆开看了。
李钦写得一笔好字。
她勤练过数年的书法,见了这样一笔好字,颇觉悦目,不知不觉就看了进去。
李钦没写那些酸唧唧的情诗,也没有趁机表达爱慕之情,只在信里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譬如如何处理政务,譬如小小县衙里也有三班六房,人事复杂。也时常写一些省案断案的趣事之类。
读来饶有趣味,半点都不枯燥乏味。一不小心,她就从信中熟悉了李钦的性情为人和他的日常生活。更不妙的是,她有时候竟生出了提笔回信的冲动……
可恶!狡猾!奸诈!
以后李钦的来信,她再也不看了!
谢子衿忿忿地想着,对盛萝说道:“我和李驸马说了,以后不得替李知县传信,我一封都不收了。”
哟!快恼羞成怒了啊!
盛萝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
第1192章 番外之两年(二)
又过一年,李钦一任知县期满,回吏部述职。
这一年,是建业十九年。皇太女盛萝二十二岁,膝下两子一女。李钦比盛萝年长一岁,今年二十三了。
这个年龄,在京城而言,是妥妥的未婚大龄男青年。李钰已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李钦连媳妇还没娶进门,着实可怜。
十七岁的谢子衿,依然是京城最出色的少女。不过,因提出的四个择夫婿的条件颇有些苛刻,令人望而却步,如今登谢家门提亲的寥寥无几。
到了此时,便能看出李家的诚意了。
这一年里,方若梦亲自去过谢府三回。每一次都诚恳地张口提及亲事。
孙氏早已心动,奈何女儿固执倔强,不肯松口。孙氏只得歉然应道:“子衿年少任性,不愿早早定下亲事,执意要等满了十八岁再说。真是对不住。”
方若梦不以为意,笑着说道:“这有什么对不住的。结亲是结两姓之好,也是一双少年男女的终身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换了我有子衿这样的女儿,我也得多挑一挑看一看。”
“我的儿子,我自己看着千好万好,在别人眼里,怕是缺点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