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老太太同时又盯上了秦柏的另一个学生于承枝。于家不在米脂,而是绥德州人士,但家境也算殷实。于承枝当日已经考中了秀才,正打算入读西安府学,就象当初吴少英那样。若是她小女儿能嫁过去,将来的前程也差不了。
然而,无论是王复林还是于承枝,都曾经帮秦柏料理过秦平与关蓉娘的“后事”,多少知道些关蓉娘之死的内情。这里头固然有何氏的责任,但关家次女也没少祸害亲姐。二人虽然年少,也深知娶妻娶贤的道理。关老太太托人一探口风,他们就已经明确回绝了。
关老太太只好把主意打到了秦柏的另一个学生胡坤身上。胡坤家境贫寒,但也考中了秀才,日后只要有了功名,就不怕日子过不好。关芸娘嫁过去,好歹有希望做个官太太呀。
结果胡坤也拒绝了。理由跟王复林、于承枝是一样的。
关家这时仍在孝期,说亲是秘密进行的。但关老太太接连试探了几家,都没得到好结果,消息哪里能封锁得住?关家有了侯爷做亲家,竟然还不能给自家女儿说个穷秀才做女婿,可见他家这关系有多虚了。侯爷的学生,自然都是知道内情的人,没点缘故,也不会坚决拒绝老师姻亲家的女孩儿。
县中人等再结合先前关芸娘在外头瞎放谣言,败坏长姐名声的传闻,以及秦家上京后,就与关家断了来往,连封书信都没有的消息传开,关家在县里的地位就开始下降。本来上赶着想要与他家交好的富户都渐渐冷淡下来,只维持面上的礼数,却是再也没有先时的热络了。
县里还有不少人在私下议论,觉得关家糊涂,小女儿祸害了大女儿,把大女儿的性命都给祸害没了。秦家身为大女儿的夫家,心里不定怎么生关家的气呢。哪怕还有个外孙女秦含真在,两家还不至于彻底断了亲,但秦家既然在京城落了户,今后怕是也难有回来的一日了。两亲家相隔千里,又少有书信往来,日后恐怕渐渐的,就不会走动了。说是姻亲,也跟远亲没有两样。等到秦平再娶名门千金为妻,关家这样的小门小户,就越发不在秦家眼里了。
关家本来就只是开了个学堂,又因为关老秀才去世后,关大舅接手学堂,学问却不如其父扎实,只能教导几个蒙童,声名大不如前。没有秦家这门姻亲撑着,关家在米脂县里又算是什么呢?县中上下都看清了关家的真实境况,没人再盲目地凑上去巴结了。
关老太太因为这等待遇落差而深受刺激。她其实也知道秦家难有回米脂的一日了,但这门姻亲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断了。若是断了,她大女儿岂不是白白葬送了性命?她的丈夫关老秀才就更加死不瞑目了。秦家派人回来移棺时,她会表现得那般激动,其实也有这一层原因。
至于关芸娘,到了这一步,她在米脂想要找到满意的婚事,已是难上加难了。周边州县兴许还有好人家,她却又看不上眼。她既然已经成了侯府大少爷的小姨子,为什么还要嫁到小户人家去?她完全可以嫁得更好!就连吴少英这个监生……也算不上是最好的选择了。
当然,这是在她知道吴少英做了官之前。知道之后,吴少英再次成为了她的首选。
虎伯对于关老太太与关芸娘的想法,已经无力吐嘈。关家想要上京依附秦家,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心里总觉得生气与不甘。当初关蓉娘之死,关家可是有责任的,如今全当没事人儿一般,死皮赖脸地要缠上来,还拿秦含真做借口。其实他们家进京后,还不是得靠着永嘉侯府找宅子寻差使?否则就靠关家这点家底,够在京城做什么?怕是连安家都难!
秦柏与牛氏听完,也觉得无语了。牛氏半天才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亲家太太如今变得这么……不要脸了,原来是舍不得咱们侯府的富贵,才无论如何都想要攀上来。”
秦含真心里闷闷地,不知该说什么好。她只能问虎伯:“那表舅知道这些事吗?他是怎么说的?”
第二百二十章 安抚
虎伯叹了口气:“吴少爷还能怎么说呢?他也不容易。亲家太太对他有养育之恩呢,这关系可不是说断就能断得了的。”
不过恩情归恩情,吴少英对于关芸娘,依然还是那句话:只有兄妹之情,没有夫妻缘份。其实,所谓的兄妹之情,到这时候也不剩什么了,只不过是面上情儿罢了,拿来搪塞关老太太的。吴少英对于关家,统共也就只有关大舅一个,还能算得上是有情份的。他虽然咬定了不肯娶关芸娘,但对关大舅还算不错。
他私下劝了关大舅,说对方带着妻儿上京去依附永嘉侯府过活,并不是不行,可是以关大舅的身份,就算能在京城安下家来,在侯府打个秋风,混混日子,又有什么益处?别说是给外甥女秦含真撑腰了,只怕侯府那边秦平娶了新媳妇,当了家,不想再接济关家,他也没处说理去。关家好歹也是读书人家,开着学堂,在米脂县是受惯世人尊敬的,难不成真要哭着喊着,死缠烂打着向妹夫的续弦乞求一点钱粮么?这又是何必?
因此,关大舅与其上京,倒不如随吴少英到任上去。吴少英如今做了金陵的官,虽然品阶低一些,但也是正经官身。金陵府又富庶,关大舅不论做什么都好,哪怕是开个蒙学馆呢,若是胆子大一些,也可以跟在吴少英身边,帮着跑腿办事,也算是有个差使。历练上几年,若本事还过得去,就补个吏员又如何?横竖关大舅已经不指望在科举路上能有什么出息了,做了吏员,也算是份稳稳当当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