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赵陌对视了一眼:“他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赵陌眨了眨眼,没有回答秦含真的问题,反而忽然说了一句听起来不相干的话:“蜀王世子妃与太子妃娘娘交好,每次进宫,都会在东宫待很长时间,比在慈宁宫的时间还长,而且经常会把小世孙也一并带过去。”
这话是什么意思?
秦含真狐疑地看向赵陌,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蜀王世子妃的两个孩子都养在慈宁宫呢,她不在慈宁宫多陪一陪孩子,多讨好一下太后娘娘,往东宫待那么久干什么?”还特地把儿子带过去,这就更古怪了。就算是想要请太子妃多关照孩子,也不需要只带儿子吧?而且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这么做,这是觉得太后不能照顾好她孩子的节奏?太后心里会怎么想呀?
赵陌微笑道:“太后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幸好蜀王世子妃还未去世,否则小世孙的处境,跟我也差不了多少了。”
秦含真忽然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可能:“蜀王世子不是想要陷害你,好把你铲除掉,为自己的儿子成为东宫皇嗣,扫除所有障碍吗?正常情况下,他儿子那样的出身,是不可能被皇上与太子看中的。可是你的祖父与父亲也不得圣眷,也有过黑历史,皇上与太子都不曾迁怒到你身上。你说会不会……他想要制造儿子孤立无援的假象,仿佛蜀王世子妃死后,他娶了继室,就与后娘一起成了后爹,苛待儿子。如果蜀王世子妃生前与太子妃交好,太子妃又对他的儿子格外怜爱几分,不忍见小世孙继续受生父后母的蹉磨,那你觉得……太子妃提出过继小世孙的可能性有多少呢?”
赵陌挑起了一边眉毛:“不管可能性有多少,我觉得蜀王世子……多半就是这么打算的!”
已经有了赵陌这个近乎成功的例子在前,蜀王世子想要再制造出第二个“赵陌”,这种思路是合乎逻辑的。蜀王世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年纪尚小,看起来似乎是个比赵陌更容易养熟的过继对象。就象皇帝与太子对赵陌的恩宠,从来不会因为他父祖的所作所为而有些偏差那样,只要皇帝与太子认为蜀王世孙与生父一系已经反目,那么收养这个孩子,就不是什么艰难的决定了。
只不过皇帝与太子未必会把蜀王世孙当作正式的皇嗣来抚养,更有可能只是好心肠地让他养在太后跟前而已吧?名份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蜀王世子想要心愿得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赵陌不管蜀王世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反而这条路如今已经断了,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不值一提。他更关注的是另一件事:“倘若蜀王世子深信太子妃会因为怜爱蜀王世孙,而提出收养之事,那么他在太子妃娘娘身边,定然也有安排!”
秦含真想到了太子妃唐氏近来对赵陌态度上的微妙变化:“他到底对太子妃娘娘干了些什么呀?!”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不信
秦含真听说过太子妃唐氏对赵陌的态度有了微妙改变的事,原本没觉得有什么,心里甚至还想过,反正赵陌没打算认太子妃唐氏为娘,那他们疏远些,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如果这种态度上的改变,是因为太子妃唐氏听信了别人的谗言,对赵陌有不利的影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太子妃乃是太子的元配发妻,还为太子育有一女,就是太子如今唯一的孩子敏顺郡主。再加上这几十年里,太子妃的娘家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东宫,无论外界为了皇家过继嗣子一事闹得如何沸沸扬扬,他们也没有改变过立场,太子对太子妃,一向是敬重有加的。只要是太子妃的意见,他都不会无视。陈良娣虽然曾经有过生育皇孙的功劳,也曾对太子不离不弃,但由于她如今对太子妃不如往日恭敬了,太子便对她冷落下来。由此可见太子妃在太子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这么一位贵人,对赵陌有了不好的印象,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退一万步说,太子妃唐氏也许并没有对赵陌产生任何不好的观感,但只要她受到蜀王世子妃的影响,可能会被蜀王世子牵着鼻子走,对东宫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赵陌听完秦含真的话,不必她详细分析,就想到这一层了。他面色微变,郑重地道:“不知道太子殿下是否有所察觉。我应该要提醒一声才是。”
秦含真问他:“能说吗?恐怕不方便直言吧?”
赵陌苦笑:“确实不方便直言,只能换着法儿提醒一声了。”
赵陌虽然与皇家亲近,但很多时候行事格外小心谨慎,这可能跟太子有意过继他为嗣子,而他本人又对此无意有关。但以赵陌的出身与身份,确实不方便在皇家内部事务上涉入太深。太子妃唐氏对他的态度稍有些冷淡,他就去跟太子说,她可能是听了蜀王世子的谗言,那听起来更象是他在进谗言。就算太子殿下对他再信任,有些事他还是不能做的。只是事关重大,为了自己的私利,便将重要的消息隐瞒不报,他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所以他就换了种说法,隐晦地在晋见太子的时候,问起了先前自己被人算计的事儿:“侄儿在殿下处得了一个机关匣,按理说外人是不会知道的。蜀王世子兴许是在东宫侍从嘴中打听到的消息,但也有可能是从侄儿家仆处查探到了些什么。殿下那日说要详查,不知可查出结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