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陌前脚派了人出京,后脚就回慈宁宫复命了。他当然不会把没证据的猜测往上报,只将自己打听到的一些表面情况告诉了太后娘娘。总的来说,就是楚瑜娘这位姑娘确实很文静不假,几乎不出门与人交际,甚至跟亲友们也没什么往来。比如她外祖家,小时候她还在京里时,是常往外祖家去的,十分得宠,但回京后她就几乎没去给长辈们请过安了,也就是进宫前不久,才由她母亲领着,去给她外祖父母磕了个头。她外家的人都说,她瞧着与小时候相差太远了,无论长相还是性格,都截然不同,简直就象是换了个人一般。还有外家的长辈,因为一直没有她的消息,一度误以为她早已夭折了呢。
这些都是大实话,赵陌没什么可隐瞒的,也没有添油加醋。太后听了之后,就有些不满意了。
明明楚瑜娘这姑娘,多观察几天后,她还觉得不错,如今赵陌报上来的情况,却又暴露了楚瑜娘的一个致命弱点:太内向,不擅交际。
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姑娘,这样的性情行事都不能说是好的,更何况官宦人家的女孩儿,总是要嫁人做主母的。连门都不爱出,与亲友们也不往来的女子,如何担当得起一家主母的责任呢?况且,再内向,也没有待至亲的外家如此冷淡的道理。对亲外祖父母,都不能全了礼数,如何能指望她将来能敦睦亲友?
太后觉得平日观察楚瑜娘,不象是内向到不擅交际的样子,明明挺会说话,也挺会讨人喜欢的。可是赵陌打听来的消息不假,跟休宁王妃报上来的情况是对得上的,那楚瑜娘疏于亲友来往,不是对亲友无心,就是本性确实如此,却在进宫后装作知礼懂事的模样骗人了。无论是哪一种,太后都不喜欢,觉得这样的女孩儿,还是别塞给太子殿下的好。
太后对楚瑜娘的态度冷淡了一些,甚至向身边的亲信透露出口风,觉得有必要另外再挑一个合适的姑娘,在楚瑜娘落选之后,可以拿来顶替,免得太子妃又有闲话了。这一回,为了堵住太子妃的嘴,可以从唐家又或是唐家姻亲人家里选人,但楚家却是不能再纳入考虑了。
秋嬷嬷偶然过来陪太后说话,问起楚瑜娘是否有什么地方惹恼了太后,太后就随口说了原因。秋嬷嬷笑道:“原来如此。其实太后娘娘是太疼爱太子殿下了,因此给殿下挑人时,才会如此仔细。其实如今是给太子殿下挑一个良媛或承徽,又不是挑太子妃,哪里需要长袖擅舞的姑娘呢?在东宫为妾,只要老实知礼、好生养就够了,内向一些也有好处。不爱出门,说不定还能少淘气些呢。”
太后顿了一顿:“这……”她承认秋嬷嬷这话有理,只是她对楚瑜娘的不满不仅仅是这一点,“可这个瑜娘对外家也太冷淡了,哪怕将来不指望她能做什么交际,好歹也要能帮着太子妃一些。若是有别的好人选,哀家又何必非得将就她呢?”
秋嬷嬷笑道:“可是太子妃娘娘,就是看中她了呀!”她压低了声音,“说不定这姑娘的种种不足之处,太子妃是心里有数的。就是图她这上不了台面的模样,日后清静。毕竟……太子妃娘娘只是想要借腹生子罢了,哪里是真想要什么帮手呢?”
太后不说话了。
第五百三十七章 探问
赵陌等了几日,都没听到慈宁宫那边有新的动静。
楚瑜娘依然留在宫中,陪太后抄经礼佛,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只除了太后对她的态度冷淡了些。但太子妃似乎很喜欢她,每隔三两天总要召她过去说话。从宫里人的态度与口风推测,楚瑜娘入东宫为妃,似乎已经有了八分准,如今再留在慈宁宫里,不过是为了走程序而已。
赵陌心里讷闷。他虽然不曾向太后报告楚瑜娘身世的诡异之处,但只冲她素日的行事习惯来看,就知道她一定不合太后的意,随便找个借口,也能把人给打发了。太后却没有动静,难不成那楚瑜娘果真本事了得,能把太后哄得服服帖帖的?
赵陌虽然郁闷,但也没有太把这事儿放在心上。陇东那边一时半会儿的没有什么消息传回,京城里的种种线索又份量不够,他现在就算跑到宫里去,告诉太后、皇帝与太子,楚瑜娘有问题,楚家涉嫌欺君,没有证据,也证明不了什么,反而会让自己陷入麻烦的境地中去。
他还是先暗中收集证据吧,楚瑜娘如果当真有幸成为了太子殿下的女人,也做不了什么。太子殿下从来就不是好色之人,楚瑜娘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让太子殿下为她犯糊涂。大不了到时候把证据呈给太子殿下看,让太子殿下自行处置就是民。宫里想要不引起任何人怀疑地让一个人消失,其实并不难。也许太子妃娘娘会觉得难过,但相信太子殿下会有办法安抚住她的,大不了允许她日后再挑一个靠谱些的良媛就是了。
赵陌继续派人留意着蜀王世子府与顾长史家周围的动静,顺便再派了几个人去盯楚家,然后就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了。他如今也是很忙的,别看他好象三天两头就往未婚妻家里钻,其实为了自己的婚礼,他可以说是每一天都没有闲着。
赵陌没有闲着,秦家自然也不例外。在他忙着调查楚瑜娘的同时,秦家这边已经正式给秦简与余心兰定下了婚约。紧接着,唐家那边也完成了唐涵与秦锦华之间的文定仪式,把聘礼送到了承恩侯府。承恩侯府双喜临门,一连半个月的时间里,全家上下都是欢欢喜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