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生平最风光的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了,皇上对他是如此的看重与欣赏,他离皇嗣之位,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只需要太子一病不起,他就能心想事成了。在这个当口,他怎能得罪岳家?没有岳家的提拔,他未必能这么容易获得皇上的青眼。因此,他就犹豫了,觉得自己还能再忍耐些日子,儿子也应该再忍耐一下,只要等他成功入主东宫,那就一切都好说了。反正儿子在承恩侯府里,总是能安全无恙的。
谁知道,王家会丧心病狂至此。天子脚下,光天化日,就敢伸手进承恩侯府里下毒手呢?
赵硕同样想不到,承恩侯嫡长子秦仲海,明明是王家的外孙女婿,父亲承恩侯又明摆着是要跟王家交好的,他居然会直接把状告到了宫里,让皇上知道了。赵硕心中惶恐,不知道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皇上会降罪王家么?会牵连到他么?赵硕心中七上八下的。
而在这个时候,赵硕又得了一个小道消息,说是皇上其实见过赵陌了,是在微服出宫,与新封的永嘉侯秦柏相见时见到的。皇上得知赵陌是宗室中的子侄,还关心地问起了他的功课,命他跟着永嘉侯秦柏读书。
这本该是个好消息,可赵硕只觉得是晴天霹雳。
因为他忽然想起了,就在皇帝下旨给秦柏赐爵的第二天,曾经召见过他,问他嫡长子如今何在?他那时候回答,说嫡长子还在辽东王府里,跟着其祖父母生活呢。
他不想把赵陌在京城的消息透露出去,更不想让皇帝质疑,为何他不将嫡长子接回家中。若赵陌是留在辽王身边,好歹还有一个向祖父母尽孝的理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把儿子接到京城来。
皇帝当时听了他的话,并没有说什么。可是现在,赵硕得知皇帝其实早就知道赵陌是在京城里,心下说不出的胆战心惊。
他犯了欺君之罪,皇帝会不会生气?
赵硕很想探听一下皇帝的想法,但又不敢直接面对他,只能私下寻张公公说话。张公公清楚内情,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公子既然知道这是欺君,为何当日不说实话呢?”赵硕无言以对。
张公公微微笑道:“皇上并未发作公子,公子暂时倒也不必为此发愁。倒是王家那头,究竟是怎么知道令郎在承恩侯府的呢?宫里知情的人都不是多嘴的,承恩侯府里除了永嘉侯一家,再没旁人知道令郎的身份了,最有可能泄密的,可就只剩下公子这边了。公子不去查一查么?据那个叫王曹的说,他是从公子的岳父嘴里知道消息的,却不知道公子的岳父,又是从哪里听说的呢?”
赵硕的脸色变了变,客气地向张公公道了一声谢,塞了个小荷包过去。张公公摸到荷包里薄薄的,似乎只装了一张纸,便露出了笑容:“公子想必事先是不知情的,如今令郎险遭人害,公子一定很生气,很担心吧?人同此理。皇上听说那个王曹差点儿连永嘉侯都要害了,心里正恼火呢,已下令彻查了,断不能叫歹人有机会逃脱的。公子可得好好安抚令郎才是。家里也该清理一番了。若有哪个嘴碎又不忠于主家的下人,很该早早撵出去,省得日后再生出祸事来。”
赵硕的额上已经冒出了汗。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张公公的话。等他回过神来时,眼前已经空无一人,只余阵阵阴风穿堂而过,吹得他骨头都开始发冷。
他失魂落魄地走回了平时办差的地方,就听得人们议论纷纷,又好象用奇异的目光在看他。他稍稍振作了精神,命随从去打听:“出什么事了?”
不一会儿,随从回来,给他带来一个不太妙的消息。
蜀王上书,太后寿辰将至,他请求携子上京为太后贺寿。他这次要带来的,是小儿子,十五六岁年纪,听说俊秀又聪慧,十分讨人喜欢。但蜀王不带长子带幼子,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
赵硕觉得自己身上的寒意越发重了。
第八十八章 药方
蜀王是当今皇上的小兄弟。先帝晚年,众皇子夺嫡时,他不过是六七岁年纪,刚入上书房启蒙,生母又是个小小的美人,圣宠平平,家世平平。这样的小皇子,在后宫中一点儿都不起眼,谁都没把他当成是需要注意的对象。
因此,蜀王平平安安地活过了夺嫡之争,凭着清白无辜的表现,在皇上登基后,获得了优待。他跟秦王等数位皇子得皇上早早册封王爵,赐王府,得封地,样样都是上上等。成年后,娶的正妃侧妃,也都是名门淑媛,没有一个拿不出手。他们的生母若还在世,在后宫中也十分受尊崇,跟着太后一直住在慈宁宫内,封号位份都有了提升。
蜀王更因为年纪小,生母在夺嫡之争中受了惊吓,没两年就病逝了,他就被太后带回慈宁宫抚养,因此与太后一脉格外亲厚些。他成年后,娶的正妃就是太后嫡亲的侄女。他与元配涂王妃乃是宗室中有名的恩爱夫妻,膝下三子一女,全是涂王妃所出。
这也意味着,蜀王即将带到京城来的这个小儿子,论血缘其实是太后娘娘的亲侄孙!
这叫赵硕得到消息后,如何能不惶恐?
眼下还不知道蜀王携子上京,究竟是打了什么主意。若他只是单纯地带儿子过来给太后贺寿,倒还罢了。若他对东宫储位也有了想法,那他的小儿子对赵硕而言,还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