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如今真是恨已死的蜀王妃入骨。倘若不是她自作聪明,又怎会让蜀王府陷入如今的境地?他咬牙劝说蜀王幼子:“小公子不要为孝道所限,眼下乃是生死存亡之际,顾不得许多了,千万要咬紧了牙关,将事情全都推到王妃身上!还有刘敢那边迟迟没有消息,只怕也是凶多吉少。为防万一,小公子还是将那庄上的人先行遣散了吧。若是不放心,也可以给他们发些银子,让他们先回蜀地躲藏起来,等事情平息下去再说。”
蜀王幼子目光微微一闪,抿了抿唇:“我知道了。先生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退出房来,他心中一叹,知道有些事情恐怕只能先放弃了。他的母妃怎的就那般愚蠢呢?先是瞒着所有人闯下了大祸,死到临头了,指望她能把最后一件事做好,结果还是失败。早知如此,他还不如不指望她呢!
且不说蜀王幼子如何应对危机,太子南下的秘密被泄露出去,朝中又是一番明争暗斗。曾经支持宗室子入继皇室的几方人马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打算拿这件事作文章,转移世人的注意力,好让黄家、唐家等人不再咬着他们不放。而黄家、唐家等人,又将目标转移到蜀王府头上,一心要将这家乱臣贼子给踩下去。朝中似乎又乱了起来。
秦柏听赵陌说完,脸上的表情已经麻木了。事情会有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出人意料得很。到底是谁泄露的消息呢?这绝对不是皇帝与太子的本意。
秦含真在窗里听着,也觉得古怪得很。知道太子南下的人不少,知道蜀王妃与涂大夫人派人来暗杀太子的人就更少了,但这当中有谁会泄露消息呢?这秘密一传出来,太子尴尬了,东宫一脉的支持者们也没有得到什么明显的好处,而蜀王府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他们都没有理由说出去。秦家的人是不会说的,秦简连家人都没提呢,剩下的人不是太子身边的死忠,便是还留在金陵,客观上来说,也不象是会泄密的人。
那么泄密的又会是谁?
第一百三十六章 恩旨
关于泄密的人选,从巡抚衙门到黄晋成,各有各的猜测。
巡抚衙门在暗地里展开自查,看是不是内部知情人员向京城的亲友透露了口风。但由于巡抚衙门里真正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的人本就不多,最终也没查出什么来,只能判断并非本衙门泄的密。
黄晋成对自己的亲兵十分有信心,到秦家来与秦柏通过气后,也觉得秦柏、秦含真都不可能向外透露机密,赵陌主仆在金陵的言行都是可以追查得到的,并未与京中辽王世子联系。而辽王世子一直以为儿子才是被刺杀的对象,才会咬着蜀王府不放,消息走漏后也有些下不来台,明摆着不是知情人。黄晋成由此只能推断很可能是京城那边出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黄晋成,还是秦柏、赵陌,都觉得泄密的绝不会是蜀王府方面的人。他们固然是从头到尾都知道内情,可蜀王妃死后并没有暴露真相,只是声称急病而亡。太后重罚王府中人,也没有要了谁的性命去——因为受罚时伤势过重而后身死的不算。剩下的人谁也不会蠢到自曝,因为蜀王妃要杀一个宗室晚辈,跟她要杀太子,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真相传出去,大家都成了谋逆罪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即使辽王世子赵硕拿着一件他们根本没干过的事死咬着不放,他们也没有反驳回去的意思,只是单纯自辩而已。
东宫、金陵、辽王世子、蜀王府,还有唐家黄家,都没有泄密的理由,难道会是太子身边那些太医侍卫们露的口风吗?秦柏觉得最好不要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就怀疑到这些功臣身上,黄晋成却想起了另一个可能的人选。
“赵碤?”秦柏愣了一会儿才想起来是谁,“前晋王世子?如今是得封了宗室辅国将军的爵位吧?黄大人怎会想起他来?”
黄晋成道:“赵碤生母管氏,也就是前晋王妃,乃是京中曾经的世宦名门管家的嫡出大小姐。管家可不是一般人家,先帝元后便是管家女,她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在宫里还有些根基。赵碤当初上京谋算皇嗣之位,多年来一直混得风生水起。他一个藩王之子,凭什么能得太后、皇上青眼?先帝元后所留下来的人脉居功至伟。若不是他自己昏了头,连孝道都不顾,又怎会落到今日的田地?他们母子入罪后,管氏将所有罪名揽到自己身上,换得儿子平安脱罪。她自己死了,管家也大受打击,家中子弟官职几乎被一捋而空,如今已是寻了借口,告病归乡了。但管家在宫中是否还留有人手,就连皇上,只怕也说不清楚。”
曾经的六宫之主若想在皇宫里安插人手,根本不必局限于一宫一殿。除非皇帝将宫人全数换了,否则也是拿这些人没办法的。不过管家即使在宫中留有人,也是几十年前的老人了,干不了什么事,顶多也就是传传消息罢了。三十年来,宫中有那么多的机密事,这些人都没能有所作为,可见不成气候。皇帝早就将他们抛诸脑后了。
黄家作为秦皇后的外家,由于秦皇后娘家兄长不给力,他们几乎就是作为秦皇后的娘家助力而存在的。这些宫中的隐秘,黄晋成也有所耳闻,只是从前没有放在心上罢了。如今太子南下之事泄露,他想来想去,无意中怀疑到赵碤身上,就把先帝元后在宫中留下的这批人手跟后者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