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哥儿郑重地点了点头:“我知道,姐姐是为了我好。”
秦含真看向秦柏与牛氏。牛氏这时候已经冷静下来了。经过孙子孙女这一番说明,她已经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也不象之前那么抗拒了:“这么说……一定要把梓哥儿留在江宁几年了?”
秦柏柔声对她道:“不一定是江宁,将他送回他父亲身边也可以。只是大同城里知道何氏底细的人不少,一样会有闲言碎语。既然梓哥儿喜欢江宁老家,让他留下来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没办法长期离京在外,但你若是喜欢,回京后再出来就是了。我看南边的气候对你身体也有好处。去年冬天,你竟没有犯了老病,今春也是平平安安的。你多在南边休养,也就可以多与梓哥儿相聚了。”
不过这番话说完,他脸上又露出几分愁绪来:“只是这么一来,我们夫妻恐怕就免不了要分开些日子。成亲几十年,这还从来没有过呢。我一想到,就觉得十分不舍。”
牛氏听了,也有些不好意思:“我也舍不得你,只是……”她犹豫地看了一眼梓哥儿,叹了口气,“算了,我就算再舍不得,也知道怎样才对孩子好。你们爱咋样就咋样吧,但梓哥儿在江宁,一定要安排周到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提醒
对于梓哥儿的安排,就这么定下了。秦含真也不提什么过继不过继的事,光是把梓哥儿留在江宁,祖母牛氏反应都这么激烈,好不容易才说服她点头,若说要把梓哥儿过继给别家做孩子,不是她孙儿了,她怎么可能答应呢?
况且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把梓哥儿记作庶子,也就够了。倘若以后再生出什么风波来,再提过继也不晚。
只是牛氏想到自己跟宝贝孙子只能再聚几个月,然后就要长时间分离,不知几时才能再见,心里便有万分的不舍。不过她也知道,丈夫与孙女是为了梓哥儿的安危与未来前程着想,分离是不得已而为之,若她紧把着孩子不放,反而对他没好处,因此她最终还是点了头,并且愿意配合丈夫的安排。
当然了,在离开江宁之前,她还能与孙儿多相处好几个月呢。这么一想,她原本还觉得他们该回京城去了,那新侯府建好之后,她还没搬进去住过一日呢,那可是她下半辈子要住的新家,如今却又觉得,其实在江宁多住些日子也挺好的。
这边冬天比北边暖和些,吃食也合她胃口,虽说族人们巴结得有些烦,但好歹是能说话的对象。不象在京城,她只能去跟长房的人聊天,还时常感觉到那些高门大户出身的妯娌、侄媳妇们对她这个村妇不大看得上。族里的女眷们就不会给她这种感觉。
南边的宅子也大,出门行走都方便,还有些山山水水可看。若是在京城,大概她就要象丈夫描述的那样,困在深宅大院里少有出门机会了吧?罢了,她就在江南多待些时候吧,等明年开春要回京之前,她还可以劝着丈夫,带上孙子孙女和赵陌,先往苏杭一带转一转,各处玩耍一圈,然后再北上。而在渡过长江之前,她还可以继续把孙子留在身边……
牛氏迅速为自己做好了计划,秦柏看着妻子的神情,多少也能猜到她心里的想法。不过他并不在意。他本来是打算秋天回京的,但长子秦平临行前郑重向他请求,将亡妻关氏的灵柩运回江宁老家安葬,这一拖,就至少要拖到明年开春了。然而秦平难得向他这个父亲开一次口,关氏又是冤死的,如今合家都离开了米脂,留她一个人孤零零在西北也不好,秦柏就决定了,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得妥妥当当,方考虑回京的事。
虽说他在江宁多待了一年,大大出乎他原本的意料之外。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京中安稳,皇上龙体康泰,太子地位稳固,长房安好,长子已经前往广州赴任,次子在大同刚刚升了官,秦柏自问他们夫妻俩并没有必须赶回京城的理由,便也安心留下来了,正好趁此机会,陪妻子与孙子孙女们多看看江南景致。
妻子牛氏十分舍不得孙儿,秦柏也不忍见她难过。等明年开春回京,正式入住永嘉侯府,他们在京城待上一年半载的,若无要事,便可以再次出远门了。他们可以去大同看看次子,顺便把他的婚事给解决了;然后直接南下江宁,探望孙子;接着再出海往南,去广州看看长子,商量一下长子续弦之事。他还没出过海呢,对此早已心生向往了。等从广州回来,妻子若想在江宁多住些日子,也是无妨的。
秦柏与牛氏各有计划,竟是十分平和地决定了梓哥儿的未来。秦含真哄了梓哥儿几句,见他情绪还算平静,对祖父祖母的安排并没有抵抗的意思,也安下了心。她暗暗庆幸,还好吴少英事先对梓哥儿洗过脑,不然梓哥儿要是舍不得生母,当场哭闹起来,她还需要费不少功夫呢。
吴少英这时候带着赵陌走进了正院,本来是想来描补的,没想到屋里却是一片和乐融融的模样,不由得怔了一怔。
秦含真抬眼看见他们,忙笑着出来相迎。背对祖父祖母的时候,她偷偷向吴少英单眨了一下右眼,示意计划非常顺利。吴少英立刻就心领神会,心中暗暗松了口气。赵陌瞧见秦含真的小动作,眨了眨眼,没有吭声。
吴少英笑着向秦柏、牛氏请安,道:“我听下人们说,老师和师母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拌起嘴来了,便赶来劝和。没想到您二位已经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