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帝忽然有些心软,想起李述走出宫殿的模样,背影坚韧,但是其实非常瘦削。
他这是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呢。
一念及此,正元帝看着沈孝,又问,“朕听说你母亲在吴兴得了块贞节牌坊?”
沈孝略皱了皱眉,怎么忽然问他的家事。
他只点头道,“是。臣是遗腹子,出生起就未见过家父的面,是寡母将臣拉扯大的,她一直没有改嫁过,乡里便赏了这块牌子。”
正元帝又问,“江南不是颇尚改嫁之风?倒是难得你母亲坚贞。”
江南富裕,绣工又发达,因此婚姻习俗也颇为开明,女子改嫁、或不嫁,都能维持生计,不似中原一带,女子一人难以生存。
沈孝淡笑了笑,“多谢陛下夸赞。其实不瞒陛下,臣其实劝过母亲改嫁,只是她对亡父感情颇深,心里容不下别人罢了。后来她去的早,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年来太过操劳。”
“改嫁不改嫁,只与夫妻感情相关,什么贞节牌坊,这都是外物,不重要的。”
沈孝轻道。
正元帝听了,心中有所感触。
就连民间村妇都知道情之一字,他如今再逼迫雀奴和一个不想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对她又是何种折磨。
其实他一直对李述颇为愧疚。
昔年崔家势大,他早都怀了打压的心思,一直在暗中做手脚,只是怕打草惊蛇,因此才让崔进之尚公主,好让他们放松警惕。
李述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牺牲品。
到底是他的女儿,这些年也没少替他梳解政事,如今再牺牲她,他还有脸再听她叫一句“父皇”么。
皇权与世家之争,成败也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
都说天家无情,还不就是因为有了权力在其中阻挠。可是再为了权力,也不能牺牲了亲情。
那总归是他的女儿,还是让她解脱出来吧。
正元帝下了心思,顿时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方才李述寂寥走出宫殿的样子,一直沉沉压在他心头。
正元帝让沈孝下去,沈孝走到门口时,听到正元帝吩咐道,“刘凑,去叫个小黄门给公主传话,就说……刚才她求的事,朕准了,让她别担心这件事,好好地养伤。”
然后声音一冷,“把崔进之叫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崔进之的选择,还有皇上的选择,以后还有更多人的选择,大概就是我写这篇文的初衷。人在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才是本性。
终于和离了。
沈孝:终于把墙角挖松了!
第53章
沈孝走出含元殿时, 崔进之正好被正元帝召进去。
他二人在门槛处擦肩而过。
沈孝官阶低, 因此先出声问好,“崔侍郎。”
他二人身量一般高, 只是沈孝更瘦更冷,而崔进之因近日事情,面色更加灰败, 竟都显得有些佝偻了。
沈孝在他面前, 虽官阶比他低,却反而更有了些胜者之姿。
崔进之不回他的礼,甚至连眼风都不给沈孝一个。沈孝也不恼, 跨出了殿门。
殿门在他身后紧闭,沈孝心中微忖——陛下对崔侍郎的驸马身份很不满意。
他一路往丹凤门外走,刚被陛下派去给平阳公主传话的小黄门也跟他同路,只是小黄门走得急, 一路小跑地就往外赶。
沈孝刚走出丹凤门时,小黄门已经给平阳公主传完话了,跑了一路的汗还没消呢, 却满脸都是笑,手上惦着上好一块玉佩——看样子是传了个好消息, 因此得了个肥赏。
沈孝虽不知具体是什么好消息,但也微微浮起一个笑意——她大抵是开心的。
他抬眼往前看去, 平阳公主那辆宽大的黑色马车就停在几十步外,看这样子是要回府。
有侍卫朝沈孝走过来,“沈大人, 我家公主有请。”
*
掀开帘子,李述看着沈孝走近。
从含元殿走到丹凤门外,不过一刻钟功夫,可李述只觉得心情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从未有过如此剧烈的波动。
她以为自己会永远陷在崔进之的火坑里,谁知转眼间父皇就已允了此事。
天子一言,轻易不会废弃,否则天子就失信于臣下了。父皇能改主意,这当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她从含元殿出来后,父皇只立刻就见了沈孝,是沈孝影响了父皇么?
沈孝这时已走近了,隔着一道车窗,他同李述对视,“见过公主。”
沈孝略略抬眼,看到李述发上已簪上了金钗,虽朴素,但其实颇是好看。李述相貌偏冷,目光偏淡,很适合金钗等华耀的饰物,因为压得住浮华,反而更显得尊贵。
沈孝盯了李述一眼,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公主心情很好。”
李述闻言,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脸,自己并没有露笑。
但她心情确实好。
在苦涩面前,喜悦总是会被放大,她刚才绝望,父皇就给了她希望,这希望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能从父皇那里得来一分爱,她都觉得有十分好。因为缺少,所以她更珍惜旁人的一点好意。
不和崔进之和离,她确实能给父皇带来更多的好处。可父皇在权力与亲情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了她,她非常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