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徐轲年纪不大,但做事周全沉稳,将事情交给他,姜芃姬一向很放心。
姜芃姬料事如神,晌午之后的确有好几位百姓购粮数额颇大,其中一人甚至买走了整一石!
一石,若是其他时候,家中稍有余钱的百姓都买得起。
可放在如今这个粮价飞涨的时候,一石可不得了。
一直挨到了日暮西垂,柳府粮铺的伙计急急忙忙从侧门跑进粮铺,急得顾不得擦汗,眼神慌张地瞧着掌柜,似乎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禀报,却又碍于其他百姓在场,不好直说。
掌柜见状,放下手中接待的客人,与伙计到一角低谈,隐隐能听到一千九百石、不够之类的字眼,粮铺内部喧闹非常,到处都是购粮的百姓,二者的谈话若非有心,很难听到。
偏偏,这一批购粮的百姓之中,有不少“购粮者”全是其他粮铺的眼线。
“你这话可是真的?”
眼线回答,“是真的,真切听到他们说储粮不到一千九,继续这么卖下去,撑不住几天。”
前者听后,沉吟半响经,内心做了个决定。
除了柳府三家粮铺,其他二十八家粮铺都指望着这次能大捞一笔,眼瞧着购粮的百姓都去了对手店铺,他们心里瞧着也着急,甚至有两家已经决定第二日也降价算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像是打了鸡血一般激动。
一千九百石,分摊到二十八家粮铺也没多少。
若是将柳府这一批粮食吃下,他们就能顺理成章继续涨价,依旧是盈利的。
如今沧州民乱消息愈演愈烈,流民百姓不仅波及到了子桑郡,甚至已经传到了河间,这正是大赚一笔的好时机,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岂能被柳府搅和黄了?
一句话,买买买!
于是,第三日,柳府名下三间粮铺迎来一大波购粮“百姓”,也带动真正的购粮者,让那些还想继续光望的百姓下定决心购买……他们都听到流言了,柳府便宜的粮食快没啦!
现在再不买,以后只能去买价格上天的粮食了,买不起只能饿死。
第三日,粮铺的生意达到了巅峰。
直到粮铺关门,还有不少没有买到粮食的百姓在门口徘徊,掌柜和伙计只能温声细语地劝说他们离开,“今天的粮食卖完啦,还想买就明天再来吧,现在粮铺要打烊了。”
百姓面面相觑,心中却以为掌柜这话仅仅是敷衍他们的,心中失落无比。
第四日,粮铺的生意依旧好,但不到晌午却打烊关门,这更加证实了粮铺粮食不足的传言。
“哼,柳郡守治理一方有功,但在经商方面却是一窍不通,舍了西瓜丢芝麻,愚不可及。”
不少人心中暗笑,柳府的确是猛赚了一波,但也只是这样了。
若是沉得住气,原本能赚五六倍,乃至更多的银钱!
第五日,河间郡的粮铺像是商量好了,纷纷将自家粮铺的价格又往上调整。
价格放在这里了,爱买不买,不买就等着一家子饿死吧。
只是,预料中的客户却没有来,仔细询问之后,几家粮铺的掌柜,险些气出心脏病。
原以为柳府的粮铺今天不会再开张了,但百姓却发现他们比平日里更早就开了铺子。
“诶,这是啥?”
百姓看着粮铺外头竖着的牌子,看不懂。
“这是限购。”
此时,一名青色儒衫的男子手中握着羽扇,立在人群,不是亓官让还能是谁?
“何为限购?”
一百个百姓,九十九个文盲,哪里懂得什么限购。
对于读书人,百姓都是尊敬的,纷纷给亓官让让出一条道,让他方便看到牌子。
他从容上前,咬字清晰地念了一遍牌子上的内容,尔后又用百姓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一遍。
“粮铺依旧开张,只是每位百姓一日最多只能买一家四口两日嚼用的粮食,多了不卖。”
限购?
这种售卖方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少百姓都觉得有些无法适应。
若是这样,岂不是意味着他们每过两三天就得跑粮铺一趟?
为何不能一次性就卖呢?
弄得这么麻烦做什么?
第245章 粮铺之争(六)
虽然有便宜的粮食,但折腾什么限购,这就让不少百姓觉得排斥和厌恶。河间郡这个地方说大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为了一两天的口粮,特地跑一趟粮铺,实在是麻烦。
“你们铺子是没有粮食了吧?有钱不赚,弄什么限购?”
人群响起一个男子的声音,对方身穿粗布麻衣,头发用秸秆绳捆扎,看似十分普通的农人。
此时,围在粮铺面前的百姓像是得到了指点,忽然开窍了,叽叽喳喳地谈论开来。
“没粮食就没粮食,这么折腾人做什么?你们家不卖,河间还有其他卖粮食的铺子。如今这个世道也不安全,出门老远一趟就是为了那么点儿口粮,要是碰见那些坏人咋办?”
这话又说中了不少人的心思,心中忧虑更甚。
是啊,为了那么点儿粮食,冒险出门老远,这不是害人么?
“……就是,有粮食还是没粮食,给个准话。要是有,痛痛快快卖,要是没有,也别耽误俺们时间,俺们好去别家买。要是被你们耽搁时间,到时候粮食又涨了,你们铺子负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