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秀笑。
王老婆和秦奶奶关系极好。两人打小是邻居,关系亲近,出嫁又在同一个村。这缘分让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成了一辈子的好友。
童秀说要找人给王金水催催耳边风。
秦奶奶就推荐王老婆:“让她去干。这对她就是小菜一碟。”
童秀要给王老婆酬劳,王老婆和秦奶奶都不要。
秦奶奶理由很简单:“这两天,小五去你们家帮了几天忙,你们家给的肉和米都要堆起来了。这钱我真不能要。”
王老婆则道:“听说秀姑娘你能教孩子识字?”
王老婆家境也不好。她今年六十七了,只有一个儿子,却在十年前因病去世了,媳妇第二年也跑了,留下个十五岁的姑娘。
眼看着同龄的村里的孩子都上初中高中了,她们家妞儿还大字不识一个。
她心里急啊。
但她和老伴两个黄土埋到脖子的,哪挣得起上学的钱。
童秀上过初中,让她教着,大妞儿多少能认两个字,将来出去当个伙计,个体,嫁人都能容易体面些。
听过情况,童秀一口答应:“这事包在我身上。”
扫盲班嘛。
已经有一个童静、秦小五了,她不介意再多一个。这可是积德的好事。再说,这人教会了,说不定以后就是她的第一批员工了。
她可不会亏。
第五十三章 妹儿瓜子
“就是这玩意?”
秦红霞围着炒瓜子机转来转去,上下左右一寸都不放过地仔细瞅,一副都不敢拿手碰的爱惜模样,“乖乖,这玩意值三百块钱?”
工业券事情定了,童秀隔天就去村里开了介绍信,去省城背了两套炒瓜子机回来。
随行的还有季和平。
见童秀瞪他,他嬉皮笑脸:“秀姑娘,可真巧,我也去省城有事,咱俩顺路。”
童秀嘀咕了一声:“谁信啊。”到底默许了。
或许,她自己都不愿承认。
她已经很习惯他的存在与陪伴。
炒瓜子机形似一个横放着的黑乎乎的大铁桶,高约两米,宽一米六。从进口将瓜子放进去,机器会自己搅动,保证瓜子均匀受热,比人手工效率高很多。
两套炒瓜子机花掉六百块。
这两台机器能让童秀家的瓜子产量能从日产二百斤,跨越到日产一千斤。
机器搬回来,秦红霞和秦东方当面没说什么,心里都有点心疼钱。但亲眼见过炒瓜子机的效率。他们都沉默了。
第二天,他们亲口提出要开新摊子:“就定在学校旁边吧。到时候秀姑娘去上学,还能有个照应。”剩下几个地点,等瓜子摊规模再扩大时再去也不迟。
打定主意给女儿争气,秦红霞胆子大了许多。
秦东方也道:“秦小五手脚麻利,算账算得清楚,现在能当半个劳力用了。我和秦婶说了,要让秦小五当长期帮工,秦婶同意了,以后按一个月30块给他开工资。”
“火车站那边的摊位我们两就能撑起来。是时候该开新摊子了。”
一个月30块,相当于厂里老练工人的工资了。
这待遇放村里能有人抢着去。
“行啊。”童秀一口答应,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妈,舅,你们不觉得,咱们的瓜子需要一个名字了吗?”
“啊?”
秦红霞秦东方双双愣住。
瓜子摊还要名字?
他们瓜子摊也有招牌,一张油布字上,用粗黑毛笔写了“瓜子六毛五一斤”“又香又甜的大瓜子”,“半斤起售。”等广告词。
周围的摊位都这样。
怎么就要起名字了?
看着他俩的反应,童秀忍不住感叹,长期的凭票供应,计划经济限制了这个年代的人的观念。商业思维尚未大幅萌芽。
敢于第一批下海做生意都是胆大且眼明的,但这群人里明白品牌效应的都不多。
她热血沸腾起来。
这不正是她的机会吗?
她循循善诱:“舅,现在咱们也有不少回头客了吧?”
说起生意,秦东方眉飞色舞:“对,还有不少呢。好多常年两地跑做生意的都认得我了。上次,还有人一口气带了二十斤回去,说要转卖呢。”
童秀又问:“那咱们新摊子开了,火车站的老客人能知道这新摊子是咱们的吗?”
秦东方秦红霞一愣。
是啊。
天下的瓜子摊都长一样。那些老客人凭什么能认出来这是火车站旁的那家呢。
不少在火车站瓜子摊上买过东西的老顾客都说,盼着瓜子摊开到县城里去呢。他们开新摊就是为了方便这些顾客。
现在顾客都不认得他们的摊子。
他们开新摊子有什么用?
童秀见两人明白过来,笑起来:“舅,妈,你们觉得妹儿瓜子这名字怎么样?”
妹儿瓜子。
一是朗朗上口,容易记住,二是能给人很强的联想,让人一看到这名字,就能记起一个为了家境而拼搏的妹子的形象。
打感情牌,任何年代都百试不爽。
更何况这人心淳朴,讲究五讲四美的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