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小本本上添加了小媳妇五姑娘和丈母郭太夫人。所以今儿小李子来提醒他送礼的事儿,说一般少年人都是用鲜藕亲手挖一个荷花灯送给小姑娘,他就觉得明天下午再准备才好。
太上皇的眼神儿对着正前方的太上皇后闪了一下,表示自己知道了;太上皇后忍不住嘴角抽搐一下,觉得这父子俩真的是懒得让人没眼看,干脆自己唤过一个宫人去折家和五姑娘说一声。
曹家里头,笑容满面的两位国舅坐在凉亭里和儿女们一起食用官家送来的荔枝,虽然他们自家也从南方购进了一些,可是这和官家送来的,当然不一样;搬到汴梁后就一直忙碌,根本没顾得上安排买荔枝的折家人也是聚在一起开心的品尝荔枝。
郭太夫人把太上皇后派来的宫人送走后,口齿伶俐的八姑娘咽下嘴里的荔枝哈哈哈笑,“荔枝是小李子送来的,所以应该是官家自己吃荔枝的时候想起来要送给母亲和五姐尝尝;后边的相约过节应该是官家被人提醒了,才想起来明儿是观莲节。”
正在剥荔枝的郭太夫人含笑不语,官家那么忙,还那么懒,他能在被人提醒后应下来约小五出门就是难得的一番心意;和母亲想法一样的五姑娘一脸甜蜜的把剥好的荔枝放到嘴边,莹润碧透的荔枝肉和白嫩修长的小手相映成趣。
四姑娘瞅着五妹和湖里荷花一样摇曳生情的风姿,想起来了她的未婚夫,不知道他今年能回来不;和五姑娘年龄差不多大的六姑娘、七姑娘则是想着等到五姐出嫁后,母亲就开始考虑她们的亲事,心里不约而同的升起了期待。
第二天,难得天公做美,中午的时候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雷阵雨,珍珠一般的水滴在浓绿的荷叶上闪烁滚动,玉琢一般的花苞经过夏雨的淋洒显得越发晶莹可爱,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更让人流连忘返。
午饭后和爹爹在嬢嬢的监督下吃完了一小盘今日份荔枝的官家,想着他已经和爹爹画完了延福宫的东西南北四景,就爬到延福宫最高处的小阁楼里,对着下面一片片碧叶铺盖水面,一朵朵红花映日迎风,嗅着一阵阵清香袭人的荷花香,认真的画画儿。
下午上课的时候,太上皇后让宫人给几位老师都送了一份儿荔枝。曾经在泉州和福州任路转运使,还亲自领着人编写了一部“荔枝谱”的书法老师蔡襄大人,细细的品完了一小盘子桂绿,回忆着记忆中的味道,兴之所致,挥笔泼墨。
“荔子甲天下,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梅妃是部民,知己者用,悦己者容。”
官家和种师道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老师,这幅正楷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透着一股子妍丽、温雅却又端正、规矩的气息,两位学生顿觉一缕属于晋唐法度的春风拂面而来,室内一时间古意盎然。
就见蔡襄大人对着自己的书联不住声的夸--夸荔枝。
“荔枝之于天下,兴化最为奇特也。地临壶山依兰水,北踞“宁海初日”,南占“谷城梅雪”,西接“南塘秋月”,东凭兴化海湾,以甘为味,以白为色,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
“闵地多宝,可惜山高水远,奇产风物大多不为人知。”
官家听着老师语气里的遗憾,想着老师不光大力的宣传南方的荔枝丹,他还一个劲儿的推广闵地的建茶香,一心要为闵地百姓谋福利,遂开口建议,“我们可否人为的造一座闵山,把荔枝移到汴梁或者河洛之地栽种?就算没有南方荔枝的口味,也可为当地百姓解解馋。”
“我听说在闵地以南的其他国家,都有他们独有的稀奇果物,我们不若把它们都移到大宋来,即使北方不能栽种,和他们那里气候类似的南方比如闵地却应当可以。”
蔡襄大人本来想着造“闵山”的花费眉头微皱,待听到最后一句却是眼睛一亮,高声叫好。
“官家好主意。我在闵地任职的时候,也曾经听南方的商人提起过,说南方诸国的果物富饶奇特,而且滋补养人。虽然有些东西吃多了容易和荔枝一样会上火,但天地万物相生相克,他们还有吃了去火的果物。”
蔡大人的关门小弟子种师道安静的听着官家和老师兴致勃勃的讨论怎么移栽树木,怎么和南方诸国沟通做商贸等等事宜,眼冒金星一脸懵。为了一口吃的,如此折腾,真的--真的好好。
努力地在官家和老师面前保持形象的小种师道,情不自禁的被他们描述的奇特果物勾起了馋意。
傍晚的时候,已经把蔡襄大人的这幅手书拿到手的太上皇,兀自沉浸在字体间流露出来的晋风唐韵里头,见到已经换了一身白色便服的儿子来和他道别,视线从书法上移开了一瞬就回来。
太上皇对着儿子简单的点了头交代了两句。倒是太上皇后不放心的叮嘱了儿子好几次,“多夸夸五姑娘,多动动腿。”
官家对于爹娘的嘱咐都乖巧的答应下来,慢腾腾的领着人迈步出门。等他大约出了宫,太上皇终于心满意足的从书法中回过神来,对着犹自不放心的太上皇后笑着说道:“宪娘莫担心,皇儿在姑娘家的面前最是守礼。”
太上皇后瞥了他一眼,实话实话,“那是在姑娘家面前,现在五姑娘对于他而言就是自己人,他懒劲儿上来一准儿原形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