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的平衡技艺,桅杆借用风力加速的技艺等等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到了17世纪欧洲才有平衡舵的技术。然而宋朝的这些技术,到了明清时期都没了。
高丽后来的铜字**印刷术,就是根据大宋的活字印刷术改进的。蠢作者真的很不喜欢一些韩国人恨不得把孔子都说成是他们祖宗的架势。当然,这是蠢作者的个人意见哈。
大宋的水力纺织机,是真的。很多研究宋朝历史的人都说,大宋可以一步跨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可惜亡国了。然后元朝进来,到了明朝的时候,水力纺织机彻底没了。叹一声。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折玉 3个;spicespirit、彩虹糖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伊萨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102 章
“旋随轮转, 众机皆动,上下相应, 缓急相宜,遂使绩条成紧, 缠于轫上···昼夜纺绩百斤。”苏轼大人感叹一句, “微臣现在只担心, 水磨用水量大, 和运河争水。”
王安石大人咽下嘴里的涮豆腐,笑着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水磨沿河而建, 不和运河争水, 就和农人的灌溉争水。”
涮锅低下的碳火在燃烧,热气升腾弥漫, 官家一边瞅着涮锅里的豆芽等着它熟好的那一瞬间, 一边接口。
“水磨可以说是天工下凡间。有了水力纺织机的技艺和风力循环杆的技艺, 我们研制可以自动行走的马车之事,就有了基础。至于水磨用水一事, 一方面改进水磨的用水量, 一方面想办法用类似水的物事代替水。”
“说起这个代替的物事, ”王安石大人把涮好的羊肉放到酱料碗里,兴奋的说道:“代替水晶生产琉璃的物事,好像有了眉目。类似火箭一样的火器研究也有了进展。因为火器的研究,广备处认为‘火’可以产生动力,正在研究煤炭等物事的其他作用。”
“最近确实是好消息不断。广备处的几个年轻人,尤其是那个沈括研究的黑油, 微臣觉得特别好。用黑油做的石蜡烛,比用白蜡做的好用很多,一根石蜡烛顶三根白蜡的亮度和用时,而且光亮稳定,不需要定时剪烛光。”
官家因为这些好消息和鲜美的涮豆芽乐呵的大眼睛迷成一条缝,“我也有和沈括相同的预感,黑油的用途会很广。我们不光要加大研究,还要加大勘测力度看看哪里还有黑油出产。如果不在我们大宋境内,就去买下来。”
苏轼大人差点被官家的话惊到,嘴里的一颗胡椒粒直接卡在嗓子眼;王安石大人笑了笑,很是认同的附和,“官家言之有理。就算我们暂时研究不出来,也要给后世子孙买下来。哪怕就拿它造石蜡烛照明,也是好的。”
“现在学院建的多,进学的娃娃多。虽然我们把笔墨纸砚的费用尽可能的降低了,可是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晚上还是只能用豆油灯、煤油灯凑活。蜡烛的价格若是能再降低一些就好了。”
官家从善如流的点头,照明是个大问题。
苏轼大人想到那些连豆油灯、煤油灯也点不起的人家里,有心读书的孩子只能在沙地上练字,“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或者“随月读书”,生生的把眼睛读坏,忍不住在心里叹气一声,对于官家和王大人的决定认了下来。
“既然是买,那就把那片地一起买。移民、办学、屯田、、、,派驻军去守着。”
王大人哈哈笑,苏大人的脑袋瓜子就是灵光。
官家又点了一下脑袋,想起来另外一个事儿,把嘴里的涮羊肉咽下去后,放下筷子瞅着他心里最能理解他的两位爱卿,慢吞吞的说道:“忘了和你们说一件事。”
两位大人也放下筷子,目光警惕。
官家你忘了什么惊天大事?
“一件小事。”官家好像感知到他们的“害怕”,安慰和保证的说道。
王安石和苏轼同时在心里哈哈哈。对于事情大小的定义,咱们好像有分歧?官家。
“真的是小事。”官家表情认真,语气认真,“圣人和大公主她们都在写游记之类的小文章,专门给女子和小孩子看。我觉得这个主意挺好。”
“只是她们担心印刷大部头的厚书太贵一般人家负担不起,又想让很多人可以及时的跟进看到。我就提议她们,按照民间小报的方式,分开印刷。”
哈哈哈,听了官家的那句“真的是小事”,他们还真的以为是小事儿,果然他们还是太“天真”。
“范大人和包大人前些天还在说起要禁止民间小报的事儿。”王安石大人面无表情。
官家眼神儿求救。
“小报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其内容大多不适合公开或者不属实,标新立异、危言耸听。”了解官家性格的苏轼大人表情严肃的解释,“任何发给老百姓看的东西,都必须经过核查。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水磨机构造的事儿,圣人和大公主的文章中就不能提及。”
官家点头,这个是自然。
君臣三个人就小报的“堵不如疏”问题,边用着美味的涮锅边各抒己见,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