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方向好一点,四环外才算农村。
这时候海淀区的驻地海淀镇,应该还是平房为主,周围还有大片的农田。
如果重点发展电子产业,就算再过三十年,这边也不用做大的调整了。
拿定主意后,她开始考虑怎么写这个计划书了。
反正她需要做的只是一个大的规划,具体的细节,林省长肯定会派专业人员,进行具体的调研和细化,不用她考虑。
这样一想,就简单多了,很快立了大纲,大致写了起来。
晚上胡向阳回来,又跟他聊起京城的情况,验证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实际。
如果弄错了,那这个计划,就成笑话了。
胡向阳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细地介绍起京城的现状。
见他一脸兴趣的模样,叶纤红于是拿出计划书,跟他商量起来。
“电脑和手机?”胡向阳看完后,皱了皱眉头。“这些东西太复杂了,我只听说过,具体怎么做,根本不知道——”
小红倒是一直有一部砖头厚的大哥大,信号时好时不好,还不如座机好用。
至于电脑,也从别人嘴里听说过,但是具体的情况,他没法提供意见。
“没事。”叶纤红了解他的性格,对技术方面的事,天然有些排斥。“到时让林省长自己找技术人员商量好了。”
既然京城的发展状况没有弄错,那自己这个计划,算是达到要求了。
第二天再次修改了一下,让安安帮自己抄了一遍。
安安的字写得比自己漂亮,看起来更舒服。
完成后给林省长打了个电话,让他接一下传真。
听说这么快就完成了,林樾有些吃惊。
小姑娘该不会是随便写了个东西,来糊弄自己吧?
等到看到写得整整齐齐的计划书,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测。
于是坐下来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皱紧了眉头。
倒不是计划有问题,里面提到的各种优势,以前未来前景,非常符合实际,难为一个小姑娘了解得这么清楚,肯定花了不少时间查资料。
只是跟胡向阳一样,手机和电脑都属于新兴事物,他还真的没有把握,能不能在海淀区搞起来。
不过自己不懂,可以请教专业的人才,于是他一个电话过去,把京大一个老朋友叫了过来。
那人是京大的教授,最擅长的就是电子行业,对国外的最新技术也了如指掌。
只要他觉得这个计划没问题,就可以派人做调研了。
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坐在高位的人,大多不是技术出生,对这些新技术了解很少。
所以很少有人动这样的脑筋,把新兴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就是因为这种项目看上的人少,如果成功的话,更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林樾不怕冒险,但是至少要有七八成把握后,才能出手。
老朋友到了后,也不废话,拿过计划书直接看起来。
“咦?你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年轻的助手,居然帮你写了这样的项目计划。”看完后,他惊讶地问道。“现在的年轻人,太厉害了——”
别看这份计划书写得很笼统,但是能写得这么高瞻远瞩,估计没几个人做得到。
一方面必须熟悉电子产业的最新进展,又要了解手机和电脑生产的可行性,还要对海淀区的经济发展摸得这么清楚,说明这个人虽然年轻,却又非常老到,着实不容易。
“你觉得这个计划能搞?”林樾没想到老朋友会这样说,倒是很吃惊。
这些大学教授,哪个不是眼睛长在额头,除了自己,瞧谁也不顺眼。
没想到他对小红居然有这么高的评价,真不容易。
第二章美味的无名鱼
“我是做学问的,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老朋友倒没有大包大揽说行。“而你的要求跟我不同,想要把它做成产业,就必须能赚钱,那涉及的方方面面就多了,你最好多找些人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传统行业想干就干,没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技术已经成熟。
这种新技术新产业,风险就大得多。
谨慎一点,不是坏事。
林樾觉得有理,慎重地点点头。
叶纤红把计划书传真给林省长之后,当天没有外出,在家里等他的回音。
可是一直等到第二天晚上,那边依然没有消息。
这时候她总算反应过来,看来这个计划涉及的内容太广,林省长一时间没法做决定。
自然也无法马上给自己答案。
这样一想,她反而松了一口气。
林省长能慎重一点是好事,这样才能把自己没有发现的漏洞,及时补上。
至于后面的事,已经跟自己无关,所以不用管它了。
因为在家没事做,苏思诗就把两个宝宝丢给她照顾,她自己忙于管理农家乐。
暑假到了,这边的顾客比以前多了一倍,以前的人手不够用了,她除了招人,自己也不得不顶上去。
叶纤红倒是乐于当回临时保姆。
这么聪明的两个宝宝,只要喂饱他们就行了,其它时间不哭也不闹,自己会玩,乖巧得很。
她后来干脆带着两个宝宝进了空间,找了块草地,让他们在上面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