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如今都七十大几了,他爹老虎头都作古多年了。人们还是喊他“武松”,他的本名反而被大家忘记了。
足可见L地风俗孝道为先。殴打亲父是十分大逆不道的恶行。
事关何小西,何凤英跟陆友盛媳妇你来我往,把何小东贬斥了一通才离开。
因为憎恨何小西,帮着何小南贬斥何小东是一回事,但是对何小南也有许多抱怨。突然离开也不跟自己打声招呼。让自己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
对于放弃这样好的时机,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就跑去陆家,找到陆二妹。
把那日何小南跟她说的话,又在原来何小南添油加醋的基础上,再添一把火,说给了陆二妹听。
也难为陆二妹这种智商欠费,脑子里有天坑的人,居然相信了。
“哼,我早就看她何小西不像是好东西,一脸的狐媚相,把我三哥勾引的神魂颠倒的,什么都听她的,为了何小西都跟我作对。”
事实上陆二妹也没傻到这种程度,就是她的理智被嫉恨蒙蔽了。让她更愿意相信对何小西不利的言辞。
两人兴冲冲的把陆家其他人都喊过来。信誓旦旦的把这件事说给了大家听。说的好像是她们两个人亲眼见到一般。
大家都被他们俩的话震惊了,一脸被强行喂药的表情。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还有一个词叫,疏不间亲。
陆家人震惊的表情让何凤英误会了。以为是相信了她的说法。
“这件事我们知道了,请回吧,回头必然会登门‘拜谢’。”“拜谢”二字陆友富是咬着牙说的。
何凤英兴冲冲的回家了。把这件事炫耀给她奶奶齐麻子听。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何凤英若是事先跟齐麻子商议一下,齐麻子必然不会让她这样做。还是会让她找机会执行原本的计划。
“拿贼拿赃,捉奸捉双。红口白牙说出来的,哪抵得上亲眼看到?你傻啊,为什么事前不跟我商量一下?”
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不说,还可能因此惹上麻烦。
齐麻子觉得孙女出这种昏招,智商堪忧。觉得把宝压在她身上的自己也一样傻x。
跟陆家对陆二妹放弃治疗一样,齐麻子也有放弃何凤英的想法。
陆家不会任由那么大的一顶绿帽子,平白栽到陆十三的头上。
陆家现在有两种选择,一是跟何小西解除婚约退亲。但这样做无疑是默认了绿帽子的事。第二就是拿他们家开刀,把这顶绿帽子摘下来。
把绿帽子换成栽赃陷害的帽子,扣回到他们头上。
陆友富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不要想也知道他会怎么选择。
而且他们家跟陆家和何家都有仇怨。这么做百分百能摘帽成功,一点后患都不会留下。
齐麻子确实没有白吃这么许多年的饭。陆家跟何家人此刻确实在赶往他们家的路上。也帮着齐麻子把放弃何凤英的想法确定下来。
陆家这样做是这个时代摘绿帽的普遍做法。
曾有正室发现丈夫与其他女人私通,找上那小三的婆家门上。
本来是手拿把攥的事情,正室觉得这事十拿九稳了。定然能让小三落到人人喊打,在婆家没有立足之地。
偏偏事情就出了偏差。小三的婆婆奶奶年岁大经见的事情多。把要打媳妇的孙子喝止住。拿着一把锄头,带着一众族中子弟,反把那正室打了一顿。
第225章 仓禀足而知礼节
出轨应该怪谁?世人一直在争论,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这个时代,都是上门打小三。因为不敢打自己家男人啊!自欺欺人的认为,打跑了狐狸精还是完整的家庭。
后世有人提出,出轨的责任出轨者本身占的原因更大一些。因为没有了小三,还会有小四和小五……直到小N。
那个大名鼎鼎的“且行且珍惜”,和“宝妻”。就说明,对待出轨者,世人仍是对男人更宽容,对女人更苛责一些。
这个年代也是,所以正妻都是理直气壮的找上门。至于是不是真有其事?真相反而不重要。
理智些的婆家,在没有捉双的情况下,会护着媳妇。
当然也有查明真相后自己家关上门慢慢整治的。这样做至少面子保住了。
当然也有确有其事选择忍气吞声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不忍气吞声怎么办?仓禀足而知礼节。这也是古代严苛的礼教之下,为什么还有男盗女娼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糊涂虫,愿意捡个颜色鲜艳的帽子往自己个头上戴。
对女人最严苛的一句话:面若桃李则需冷若冰霜,不冷若冰霜必有奸情。这句话想想都让人周身发冷。
那个聪明的婆婆奶奶,一锄头把孙子头上的颜色帽子给锄掉了。
没有捉双的情况下,如此坏人名声,不打还待如何?
事实如何没人知道,或许有人还是会拿这件事情来说道。但是只敢私下说,还怕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给自己家招祸。
乱传这种事情,被传的人去传谣的人家上吊的也不是没有。
尤其在这个半封建的小山村,妇道大过天。多得是女人上吊、投河自证清白。用生命和血泪维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