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罐的肉松和奶粉,看得出来没少花钱。
何小西找到她二叔和表哥,跟他们说起城市精简人员的问题。
虽然精简人员还要等四五年的时间,但是提前准备可以有备无患。
他们这样在城里经营多年的人,已经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再让他们换个地方重新开始。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所以能躲过精简总是件益事。
“消息应该可靠,但是咱们自己知道就好了,别出去乱传,最近几年就会执行,所以你们要早做打算。”
对于何小西说的消息,两个人都十分吃惊。但是想到越来越多涌向城市的人员,又觉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两个人都没有追问消息的来源,但也没有怀疑。水洞村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从水洞村走出去的能人不少。
遍布各地,各行各业。或许就是哪个同乡回来透露的。
“你们要是不想回来,回去就要早做准备,要是想回来也没问题,咱们一家子骨肉至亲,有我们的就有你们的。”何小西说。
她并不是说的虚言,只为好听。这辈子,肯定不会让二叔他们再去投奔大姑家,麻烦亲戚不说,还要寄人篱下。
也就是何大姑家的表嫂是大度的人,对二叔这个舅爷不错。就算那样,也没有总靠着亲戚接济的道理。前世何二叔家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
“没有人接收的人,自己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应该都不会被遣返。”何小西提供着前世她听来的消息。
前世她听说过一例。那人是孤儿,只有一个姑姑。但是姑姑家生活贫困,拒绝接收他。他反而因祸得福。
也就是说,如果前世何大姑不是出于疼爱弟弟,接收何二叔的话,他也属于无人接收的范畴。
两人听了何小西的话,都看向她。“你的意思是……”
何小西点点头,没错,就是你们想的那个意思。咱们的联系,包括你们跟大姑家的联系,都要转入隐蔽状态了。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等到了跟前,精简人员的工作跟挤牙膏一样,只能一点点往外挤。
走谁留谁也是有条条杠杠的。只不过,条条杠杠里的也是谁先扛不住谁走。最后扛住的就留下来。”
何二叔和表哥哪里听过这样的话。两个人:_(_'_'_)______
不过,他们也必须承认何小西说的有道理。
这话也不是何小西的原创。也是一个老漏网之鱼说的话。
那时候何小西已经出于半退休状态,天天在公园里跟一帮子老头老太太一起听戏。
一个老头吹嘘他年轻时候的“英雄事迹”说起的。
那老头姓董,是解放前从豫省去的海城谋生。就是属于要被精简的那一拨。
董老头带着老婆和三个孩子,被街道的人天天撵得到处躲藏。他人精明又有人脉,四处跟街道的人躲猫猫。
期间借了朋友家的一间小破屋住。五口人住到半夜,一声巨响,原来是朽掉的房梁掉下来了。
“哎呦,多亏着床前放着一辆自行车啊,不然一家子就交代了。”董老头不止一次说起这件事。
即是心有余悸,又有些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他认识的跟他同期来海城谋生的同乡,都没扛住回去撸牛尾巴了,就剩他一个没走。
那一年他孙女考大学。董老头:“我儿子说了,孙女都享得我的福,就她的成绩,在老家够呛能考上现在这个学校。”
豫省的考生基数太大,所以豫省的娃是全国考生里有名的命苦。
马氏把何小西喊到一边去,问她:“你把陆友强家闺女弄咱们家来,我敢使唤吗?”县官不如现管,马氏怕陆友强跟他们秋后算账呢。
“现在新社会了,皇帝家的闺女也得靠劳动吃饭,怎么就不能使唤了?”何小西跟马氏打趣。
正色道:“你就当她是自己家孩子,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是她太客气了她反而不自在。”
马氏听她这么说就放心了。
跟柳氏一起,给何大姑几家人准备带走的礼物。
各种杂粮,红枣,柿子饼……满满当当装了几大袋子。
送走何大姑他们,何小西一个人就溜溜达达回婆家去了。嫁的近的好处此时就看得出来了。
刚进门,陆二妹那俩眼珠子就跟探照灯似的往她这边扫。
何小西才突然想起来:忘记带回礼过来了。
没带也没什么,也没有妯娌衬着显得他们家下才。
陆大嫂没有娘家,也就没有回门这回事。陆二嫂娘家妈恨不得揭掉闺女一层皮贴她儿子身上去,所以也没有回礼这回事。
所以何小西娘家没有回礼其他人也都不在意。
只有陆二妹,“带那么多东西你嫂子高兴了吧?”拿闲话刮刺何小西。
“那可不?二妹你以后也要跟我学学,多带点东西回娘家。”何小西回她。
正说着呢,小驹拎着东西呼哧带喘的过来了。“姑奶,你怎么不等我放学就先回来了,老太太给你准备的回礼你也忘记拿了。”
絮絮叨叨的跟个小老太婆似的。
小驹的话,听得陆二妹脸色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