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原先那些马屁精,更是躲都来不及。
当然,他们即便不躲,赵启看着他们也烦得紧。
除了溜须拍马,什么都不会的东西。
因此,最近小半个月,赵启很不顺心。
偏今儿雪上加霜,莫名其妙被叫到御书房,莫名其妙挨了一通训斥,更莫名其妙的是,父皇让他去冷宫看看母妃,还让徐公公一块,去给母妃送些点心。
赵启怒气上涌,险些在御前发作起来。
真心痛母妃,父皇为何不让母妃出来?
既不心痛,送那些点心作甚?
硬压着脾气,从御前退出来,一路走,赵启一路生闷气,气得恨不能踹身边那阉货一脚。
这阉货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以前母妃得势时,句句奉承,舔着脸收了母妃那么多好处,母妃出事后,转脸就不认人了。
看来当初断根的时候,连脊椎骨都一并断了。
这股气正盛,正是一点就要炸的时候,不想遇着秦鸾,赵启的气却发不出来了。
秦鸾恭谨得面无表情,却是赵启最熟悉的表情。
去年秋天,在街上遇见时,赵启记得很清楚,秦鸾就是这样。
眼前的秦鸾,衣着变了,从灰扑扑的道袍换了贵女裙装,但神态还是这个神态,淡淡的。
挺好。
赵启心中划过了这个念头。
比起那些半年前、半年后,截然不同的两张脸,秦鸾这种一如既往的,简直可以算是一股清流了。
清流到,赵启心生感动,都没顾上仔细欣赏秦鸾的五官容貌。
秦鸾睨了赵启一眼。
一句话都没有说,赵启的脸色看着比刚打照面时稍有缓和。
只是,那双脚还打了钉子,没有离开的意思。
赵启不走,秦鸾走。
礼数周全了,自不用耗着。
正要抬步,忽然,徐公公开口,唤了声“秦姑娘”。
秦鸾只好顿住。
徐公公慢慢悠悠地问:“老侯爷与世子英勇,叫杂家好生佩服,秦姑娘替杂家与侯夫人问个安。”
秦鸾应了声,在徐公公再次没话找话前,抬脚就走。
徐公公错失机会,只能扼腕。
一面扼腕,他一面又琢磨赵启。
明明,二殿下看秦鸾不顺眼极了。
当初退亲,二殿下在皇上面前是没说什么贬低秦姑娘的话,但在顺妃那儿,说了不少,心眼多如他徐公公,当然一清二楚。
殿下对秦姑娘,那属于,看一眼就糟心。
原本,以殿下此刻心里积攒的火气,糟心是油,浇上去还不得噼里啪啦烧得火焰直窜了?
只要起纷争,后续便能以纷争时的各种状况,因势利导,种种发挥,边烧边瞧。
秦姑娘反击出重手,那是最上等,居功自傲;秦姑娘吃亏,秦家不愿忍,言官逮着赵启骂,那也不错,用些心思,便是结党,就是费劲费时些。
可是,徐公公没有想到,赵启转性了。
他竟然没有发作!
为什么?
赵启看了看秦鸾的背影,又往冷宫方向走。
徐公公没有跟上,赵启也不管,自顾自走。
倒是徐公公,不得不紧赶慢赶,先追上去再说。
第229章 判若两人
穿过长长宫道,眼看着宫门就在前头,身边的小宫女垂下了肩膀,松了一口气。
秦鸾看在眼中,不由莞尔。
遇着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赵启,让小宫女都颇为紧张。
秦鸾抿了抿唇。
她不会把这次碰面,视为“偶然”。
正如淑妃说的,皇上让淑妃召她进宫,绝不可能就是赏她几样东西。
皇上可没有那样的好心。
而秦鸾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并不确定。
时间上看似有些偶然,但这个结果,就是必然。
皇上要让赵启与她打个照面。
至于他需要达成什么效果,秦鸾一时间,无法总结完备。
但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赵启一言不发,不为难、不发狠,反常极了。
不反常的话,冲突、哪怕是单方面的冲突,十之八九。
赵启的反常,八成也出乎皇上的意料。
出了宫门,秦鸾回到永宁侯府。
季氏知她回来,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秦鸾去见了永宁侯夫人,把状况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听到遇着二殿下,侯夫人的嘴角抽了抽,骂人的话冲到了嗓子眼,看了眼秦鸾,才咽了回去。
算了,不叫阿鸾听她的粗话了,省的以后老头子埋怨她口无遮拦。
缓了缓气,侯夫人道:“当时没出什么状况,自然再好不过,却不能松懈了,谁知道暗地里还有什么。”
行军打仗,最要不得的就是松懈与侥幸。
兵法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只瞧见栈道修得热火朝天,那等对方度了陈仓,就完了。
当然,谁都不是神仙,谁也不知道那乌泱泱的大军之外,还有什么计策,斥候再多,也可能反被利用。
这就像是刚取得的玉沙口大捷。
西凉只看到了其一,没有看到其二,甚至,斥候还被突袭的先锋迷惑,弄错了他们的目标,最后,兵败如山倒。
眼下,京中的立场,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