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不满意皇后,也不得不说,这些庶务上,皇后没什么可挑剔的。
皇太后抿了口茶,等皇上继续说。
“朕听说,启儿媳妇昨儿就回府去了,应是与启儿闹脾气了。”皇上道。
皇太后的手指按在茶盖上。
她就说,让赵启在御花园里“偶遇”秦鸾,就不是个事儿!
赵启媳妇本就不是什么好性子,得了这消息,岂会不闹?
哪怕不闹,以孕妇的身体,平白生场气,难道会是好事?
皇上想以秦鸾入手、拿捏永宁侯府,捏不捏得住,尚且两说,但对赵启媳妇而言,就是天打雷劈了。
再不喜欢的孙媳妇,肚子里的也是她的曾孙儿。
既娶回来了,就该让人好好把孩子生下来。
而女子孕中的辛苦、敏锐、不安,皇上一个男人一窍不通、乱生事,能不起矛盾吗?
想到这些,皇太后就恼火。
前日她就是这么说的,皇上听不进去,还摔袖子离开。
下意识地,皇太后要“老话重说”,念着淑妃,还是忍住了。
“虽是快当母亲的人了,”皇太后吸了一口气,道,“但她年纪也轻,脾气急些,也能理解,毕竟怀着孩子,孕中变会如此。”
“是,”皇上应了一句,道,“朕想向母后借两个有能力的嬷嬷,去安国公府一趟,把人接回来,在生产前再多照顾照顾,启儿那儿,也却个能让他老实些的人。”
这听着,还像个话。
皇太后听进去了,亦觉得,这人手得从她慈宁宫出。
赵启那脾气,也就在皇上与她这位祖母跟前,能收敛一点。
皇上近身的人,内侍多,嬷嬷少,还是她慈宁宫里,行事妥当的嬷嬷们多些。
既能管一管赵启,也懂些女子怀孕生产的门道,正好照顾晋舒儿。
皇太后叫了夏嬷嬷,让她去点两个人。
夏嬷嬷领命去了。
皇上又道:“秦家那儿……”
皇太后眉头一蹙。
当着淑妃的面,提秦家做什么?
视线落在淑妃身上,只见她以帕子掩唇,斯斯文文吃着点心,没有任何反应,皇太后的心落了下来。
第241章 提醒
皇太后最喜欢淑妃的一点,就是知情知趣。
淑妃很会看眼色,知道什么时候该留着,什么时候要退出去。
皇太后喜欢聪明人。
诚然,皇太后并不担心淑妃做出什么有损皇上利益的事,但是,兹事体大,要留意的也是聪明人。
事关赵临的遗腹子,能少一人知道,就别多让一人听。
而他们母子对秦家的防备,亦是相同的道理。
如果,淑妃知道些内情,听皇上提“秦家”,她就会主动退出去。
那不是她能听、该听的话。
淑妃没有动,浑然不觉,可见是毫不知情的。
皇太后把视线从淑妃身上收回来,淡淡扫了皇上一眼。
皇上的眼中,闪过一丝恼意。
他会看不出母后在介意什么吗?
母后介意的状况,亦是他会注意、回避的地方!
他难道会当着淑妃的面,说那些不该提及的事情?
显然,在母后的眼中,他就是“会”。
不止是这一次,之前的很多次,母后都质疑他、不信任他。
一时间,那些记忆涌上来,让他不舒坦极了。
压着情绪,皇上缓缓道:“母后有些时日没有见侯夫人了吧?不如等下召她进宫,也是您体恤她丈夫、儿子在外征战。”
皇太后闻言,沉思着。
如若这是皇上被她止住后,临时想出来的,她拒绝了,皇上会越发恼怒。
别以为她看不出来,皇上这个提议,是压着脾气说的。
恼怒后再生争执,淑妃的心意又白费了。
如若皇上原就想这么说,那她刚刚就错怪了皇上,她拒绝,便是火上浇油。
倒不如,依着皇上的想法办,也算是赔礼了。
毕竟,皇上提的,不算是一个坏主意。
尤其是,她看穿了前日“偶遇”是故意为之,秦家那丫头不蠢,极有可能也看穿了。
秦家现在会有不满,也会有防备,由她来出面,稳一稳永宁侯夫人,亦是个办法。
说起来,那“偶遇”真是,打草惊蛇!
再怀疑林繁与永宁侯府,秦胤和秦威还在西征,京里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去动秦家女眷。
这是征伐上的大忌!
“下午也没有什么事,正好请侯夫人过来。”皇太后道。
皇上得了准信,便没有计较,道:“朕先回去批折子了。”
淑妃这才顺势起身。
这对母子先前的气氛暗涌,淑妃自是全看在眼里,也很清楚,她该有何种反应。
因此,皇上提到“秦家”时,她是绝对不能回避的。
一旦回避,她就暴露了。
以皇太后的敏锐,淑妃再想圆回来,困难重重。
而失去皇太后的信任,她这些年的刻苦也就白费了。
万幸,她掩饰得很好。
“娘娘,”淑妃笑盈盈地,“臣妾送一送皇上。”
皇太后与她点了点头。
淑妃送皇上出去。
出了大殿,皇上大步往外走。
廊下,夏嬷嬷已经办妥了,要回皇太后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