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存心造反,反贼会一而再地“自投罗网”。
听说,在长公主抵达城门口时,身边只有几个侍卫跟上了,其他人早没影了。
也就是说,这位若想脱身,十之八九能把侍卫都甩开。
而经过先前那一通毫无收获的折腾,不止祁阳,后头的几个州府也渐渐松懈了。
长公主完全不用来祁阳,她能一匹快马赶到飞门关去。
那才是造反该做的事儿。
长公主反其道而行,看似越发不像反贼,但六老太爷心里却是越发没底了。
“我还是住老地方吧,”平阳长公主道,“那儿住得倒也安心。”
六老太爷道:“您既喜欢,只管住着。”
长公主又与唐筹道:“我写信一封,等杨行人来了,你让他带回去给母后。”
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长公主洋洋洒洒一封信,封上火漆。
交代完了,她又往外走。
祁阳依旧热闹,她左右看了看,勾了勾唇角。
一位驿官急匆匆赶来。
杨行人和谢羽都放心不下,又怕侍卫也跟不上,紧急调了驿官来给唐筹报信。
驿官跑得气喘吁吁,长公主笑盈盈问:“飞门关那儿有消息吗?扣人了吗?”
“没听说扣人,”驿官缓了缓,又道,“前阵子听说,大军打下鸣沙关了,还有还有,今早上刚往京里又递了军情,西州城降了。”
阳光洒落。
长公主眨了眨眼睛。
睫毛间,是碎光,晶莹晶莹的。
念之做到了他要做的事情。
那她也要加紧脚步,给凯旋的大军准备一份贺礼。
一份来自于祁阳、颜氏一门的厚礼。
第328章 军报折子
黄太师回到衙门时,快要日落了。
他看了眼天色,又揉了揉发胀的脑袋。
鸣沙关大捷后,皇上一连几天都表达了对冯仲等人的不满。
永宁侯自述清白的折子亦抵京了。
话里话外,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大周的真心。
连黄太师看了,都不得不佩服一句,这粗里粗气的老侯爷,写的文章竟然还挺不错。
可皇上看完,能高兴吗?
不止是永宁侯与林繁,连冯仲与毛固安他们,都被皇上念叨了一番。
该扣人不扣,真就将在外,连圣旨都可以不管不顾了吗?
黄太师想着法子劝了,劝不动,只得了三催四催。
见他回来,范太保一看他神色,就知在御书房里没讨着好,呵的笑了声。
黄太师一肚子的无奈气,被范太保这么一笑,一时间,也有点哭笑不得:“你是半斤,我是八两,你又何苦来埋汰我?”
范太保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道:“我笑你自讨苦吃。”
黄太师坐下,看向范太保:“站直了说话不腰疼,这样,明儿我不去劝了,你去试试。”
“不用去劝,”范太保压低了声音,道,“既都知道结症在哪儿,那就是劝了也无用。我看呐,倒不如直接再发几份文书去飞门关。”
黄太师挑了挑眉。
后头的话,不用范太保说,他也琢磨过来了。
文书没有脚。
有脚的是驿官或者行人,路上走多久,全看这人怎么想。
哪怕送到了飞门关,冯仲他们之前就不理圣旨,现在难道就会老老实实、依照皇上的想法把人扣了?
总归一句话,样子先摆出来。
黄太师轻轻哼了声。
要不怎么说,范太保是老狐狸呢?
这浑水摸鱼的事儿,弄得是真明白。
既如此,黄太师也不坚持了,叫了个文书官来,让他写催促文书,再让人去行人司跑一趟。
行人司的司正很快就到了。
这位也不是什么糊涂人,亲眼看到文书官起草、定稿,黄太师就只点了个头,他就晓得意思了。
黄太师并不赞同皇上催促的意图,只是不得不办。
由文书官起笔,亦是表达老太师的“随意”、“不看重”。
黄太师在这儿出工不出力,边关那儿一看署名,更不会积极扣人了。
那他们行人司……
“老太师,”司正恭谨道,“能否借一步说话?”
黄太师起身,随他一块出去,走到一无人处,道:“有话直说。”
“下官看出来了,您并不想扣人,您始终觉得反叛之事恐有内情,”司正道,“下官也不是不能配合,只是,如此下去,当真可以吗?”
皇上毕竟是皇上。
若是那几位都是被冤枉的,倒还好说。
皇上是一时在气头上,相隔两地,自然会急切。
等大军回京,那两位亲自面圣,与皇上把所有问题好好说一说,解除误会,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可是,如果永宁侯与定国公真有反叛之心,他们这些消极怠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大周的罪人。
黄太师看着司正,道:“老夫心老夫心里有数,至于你要怎么做,你自己多想想。”
那些还隐藏起来的真相、内情,只能靠自己悟。
他黄晔就是悟出来的。
悟明白了,想透彻了,路自己选。
他无法提点旁人。
司正一脸严肃,沉默许久。
他入仕之后,走得不算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