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陆陆续续都灭了,一片阑珊。
秦鸾往皇城方向看去,抿着唇想:当皇帝也会有烦恼事。
比如,这般热闹的灯市,就和他无缘了。
若是很多很多年前,赵繁还是林繁是林繁,是那个京城小霸王,想来也是这街上你追我赶中的一员。
可惜,她不认得那时候的小霸王。
正如秦鸾想的一样,当皇帝也会有很多不能随心所欲的事情。
上元一过,衙门开印。
早朝上,大小事情一通讨论,下了朝,三公一块进了御书房,被叫来的,还有礼部余尚书。
赵繁看着心情很不错,待他们坐下后,便道:“婚仪章程,朕看得云里雾里。”
余尚书便道:“那些确实很繁复,礼乐祭祀上的细碎地方,您也不用都记住,由礼官掌着就行,需要您亲自办的部分,臣会一一列明,交给您过目。”
“余大人简略说一说吧。”
既这么问了,余尚书当然应下,捡着最要紧的,过了一遍皇帝大婚的六礼。
“朕不用去岳家接亲?”赵繁问。
余尚书道:“不用。”
赵繁挑眉,直截了当:“朕想去。”
余尚书被他这理所应当一般的态度,弄得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劝,只得看向三位老大人。
这事儿不合章程规矩。
三公亦迟疑了一下,眼神官司没打完,赵繁却把话题带开了。
“此前,毛将军上了年节请安的折子,”赵繁从大案上拿起一本折子,让甘公公递给徐太傅,“毛将军的担忧,亦是朕的担忧。”
徐太傅打开看了。
对新君登基,毛固安看着是很高兴,但他更关心的,还是边关局势。
西州城与飞门关不同。
关是驻军之地,以操练、防御为重点,底下镇子百姓的生活,是附庸。
城,就反过来了。
老百姓的吃喝生活才是首要的,驻军是配合、防护,而非管制。
年前,朝廷点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员,远赴西州城,接管城中内务。
至于大军,继续操练、准备,等天暖一点,尝试对西凉王庭施压。
西凉已不足为惧,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南蜀。
南蜀固然是墙头草,见缝插针想谋好处,可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南蜀人也不会不懂。
一旦大周完整地把西凉纳入版图,下一步的目标,无疑就是南蜀了。
大周皇位的交迭,太顺利,也太快了,没有给南蜀一丁点添乱的机会,如果南蜀不再西凉王庭灭亡前下手、尽量拉扯大周兵力,那等待他们的,就是几年后单独面对大周。
徐太傅看完,又给其他几人过目。
“您的意思是……”他试探着起了话头。
“南蜀可能迟迟不动,也可能随时都会动,”赵繁道,“朕的意思是,南境各处必须小心应对,何时向西凉动手,也得多加谋算。”
说完这几句,他倏地笑了起来:“几位老大人神色这么凝重,莫不是以为朕要说亲征吧?”
“不会的,”赵繁道,“朕刚登基,朝中大局为重,不可能亲征西凉、南蜀。”
这话出口,御书房里的气氛,却没有松弛多少。
徐太傅很直接戳穿了他:“但您想亲迎皇后。”
说了这么多,绕了一大圈,从头到尾就这个意思。
房顶可以不掀,窗户总得给开。
这人呐,就是这么烦!
第437章 亲迎
当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威胁。
以前同朝为官,现在辅佐赵繁快两个月了,徐太傅也算对他的性格了解了七七八八。
即便他们这些人坚持不同意亲迎,赵繁也不会真的就去亲征。
他是新君,虽然过渡得很平稳,但也需得坐镇朝堂。
真有哪一日,他坐不住了,要亲自率兵征战,那起码也得过几年,确保内里稳固之后。
绝不是现在这种时候。
这点轻重,赵繁还是很分得清的。
那赵繁为何还要这么说?
说到底,是一个台阶。
亲迎毕竟不在章程里,皇上率性而为,而他们当臣子的,总归得劝吧?
劝不住要让步,也得有个明确的理由。
赵繁不仅想好的亲迎,连让他们让步的台阶,都给他们搭好了。
这都不顺着往下走,多伤皇上的心呐!
徐太傅脾气再耿直,遇着个笑脸迎人、给稳稳扶住梯子的赵繁,他都不好意思固执地唱反调了。
所以,这人很烦!
徐太傅看得越清楚,就越觉得烦。
想到那些曾在赵繁手中吃大亏的同僚,徐太傅撇了撇嘴,那亏吃得真不冤。
罢了、罢了。
他也不想当个烦人精了。
亲迎就亲迎吧。
皇帝娶皇后,不也是男人娶媳妇儿?
人家两公婆的事儿,他们当哪门子的讨厌鬼?
徐太傅放弃了继续劝说赵繁。
黄太师与范太保也不傻,这里头的因由品得明明白白。
对赵繁的“体贴”,两人都是哭笑不得。
行吧。
回头谁有意见,就让谁陪皇上亲征,一个个点兵过去,千步廊里也就都闭嘴了。
见三公不吱声了,年迈的余尚书亦只好摇了摇头。
他若再坚持,等出了御书房,他得被三公你一言、我一语地念叨一个时辰,他也是老头子一个了,不做那等丢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