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说:“《诗》曰,如月之恒,便是月亮到了上弦之时。故而弦月居士,便是解释了顾大人名字中的‘恒’字。”
顾恒子轻叹:“赵大人学识渊博,在下钦佩。”
“听闻你的字画可以卖不少钱,”隋程在调查风雅社时,也得知社中有人喜爱收藏顾恒子的字画。
“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顾恒子倒是洒脱,“但能多赚点钱,谁会拒绝呢?在下不才,也没什么拿得出手之物,唯有几幅字画尚可入眼。”他指着墙上的字画,诚恳地对隋程说:“若是御史大人不嫌弃,便将这幅字画拿去赏玩赏玩吧。”
隋程哪里会欣赏什么字画,还没开口婉拒,顾恒子已将字画从墙上摘了下来,卷好了双手递到隋程眼前。
隋程愣了愣,也不好再直接推辞了,让君瑶将画收起来。
月上柳梢,光景流逝,即使文书之事再紧急,也不好在县衙过夜。于是交代好后续之事后,君瑶几人一同离开县衙。
灯火初上,这时正是河安城内热闹之时,街头夜市的喧嚣才方开始。
离开县衙一段距离,马车款款进入夜市街头,因行人较多,车速放缓了下来。君瑶闻见街头小吃香味,掀起帘子往外一看,见街边有人在烤鱼。若是没在县衙吃过晚饭,她铁定下车尝尝鲜。
正欲放下车帘之时,眼见后方的李青林马车不急不缓地跟了上来。从离开县衙起,他的马车就不远不近地跟在后头,这时趁机避开人群追了上来,看来这一路同行也不是巧合。
果然,后方驾车的何三叔走了过来,隔着车门说道:“御史大人,楚公子,我家公子请二位下车去吃烤梨。”
隋程闷闷不乐,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惫,此刻恨不得立刻扑倒在床睡觉。他想也不想地就开口拒绝,君瑶低声打断了他:“大人,或许赵大人有要事要告诉我们。”
“要事?”隋程懒懒的看她一眼,“能有什么事?”
“具体我也不清楚,”君瑶说,“但我估计,与今日在县衙的事情有关。”
今日在县衙发生的种种,似走马灯一般在君瑶脑海中闪过。站在她查案的角度,下意识认为李青林与她一样发现了端倪。可她没有证据,一时也说不准。这时候李青林来请他们吃梨,难道是有所发现?
隋程听了君瑶所言,只好下了车。后方李青林见状,也下车随他们一同入了街边的小店。
这家店特色很浓,但凡所卖的食物,都是用碳火烤过的。他们一入座,小二就端上一旁烤梨与烤芭蕉。平日鲜嫩多汁的水果,被烤过之后,变得软糯香甜。君瑶没忍住吃了两块。
李青林没动,只看着君瑶吃梨,轻声说:“架阁库漏雨之事,你有何看法?”
君瑶蹙眉,并没有回答,而是问:“你有什么发现吗?”李青林在工部任职,建筑房屋之类的事,比她了解得更多。
“我仔细看了漏雨之处,发现那处的瓦片、檩木、椽木,都比其他地方的易脆易朽些,而木质阁架和房梁,表面腐朽,但内里老旧的程度,与房屋他处是一样的。”
君瑶若有所思,她从袖中拿出暗中带出来的檩木,递给李青林,说道:“这木头腐朽的样子有些奇怪,与寻常我见过的不同。”
李青林用夹烤梨的夹子刮下木头表面的木屑,说:“我在工部,见过有人用绿矾水腐蚀巨大的石块或坚硬的木头,腐蚀之后的木头,与架阁库那处漏水的木头很相似。”
君瑶不由捏紧拳头:“果然是有人特意为之吗?”
李青林也没下结论,而是拿出一块类似石头的东西,颜色绿中带蓝,“这是我从严韬的那副药中拿出来的。”
“这是什么?”君瑶问。
“这就是绿矾,”李青林的声音很轻,“若是加以提炼,就能制成绿矾水,可腐蚀木头铁器。”
桌上那块绿矾太小,也只有两粒米大,这么小一块,能提炼出多少绿矾水?就算知县严韬患病多时,吃了很多副药,也没办法用药物中的绿矾提炼出可腐蚀那么大一片屋顶的绿矾水吧?
她无法快速想通,只能将疑惑留在心里。
“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君瑶对李青林说道,我回去之后会好好想想的。”
李青林深深看她一眼:“也不要思虑过多。”
君瑶其实也有些疲累,闻言只是点点头。
烤鱼被端上来之后,三人谁也没有心思与胃口,君瑶见李青林微微咳嗽,让店小二包了些梨给李青林,“回去后,用冰糖煮了喝,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你要坚持多吃几天。”
李青林清浅而笑,将梨仔细地收好,让何三叔放入剔红松木制的盒子中,“我知道。”
见他爽快地手下了梨,君瑶这才好意思让小二把烤鱼包好自己带走。若是她不把梨给李青林,会不会显得太吝啬?
夜色阑珊,君瑶与隋程乘车离去。
李青林伫立在街头,见那辆马车缓缓消失在灯火交织里,才慢慢转身上了车。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更新八千字,晚安!
第122章 一幅字画
夜色灯火里,君瑶与隋程回了关家庭院。
关家院落坐落在稍偏的街头,临近有几户人家,家家院中种树。寻常人家房门前没有悬灯,但这两天暮色之时,他们家门与院中的灯都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