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君瑶问。
她一坐好,扮作车夫的明昭就驾驭着马车前行。
昨日县衙发生的一切,明长昱早已知晓。架阁库漏雨,库房之中的卷宗与文书被浸湿,无法再进行查阅。尤其是近几年的税收账目以及与堤坝有关的卷宗都浸了水。偏偏漏雨的时间还如此巧合,不得不让人质疑。
君瑶将库房漏雨的情形细说一遍,又将疑似被绿矾水腐蚀过的檩木交给明长昱查看。
“韩愫在两月之前,就将清算好的账目归结呈文。若真有人想要毁掉库中的账目与文书,为何不在我们到达河安之前动手,反而要在此时?这样岂非欲盖弥彰?”
这个问题,君瑶也思考过,她沉吟着说:“或许在此之前,他们没想到韩愫替了呈文。”
的确,迄今为止,韩愫成功将呈文递到大理寺的事情,也只有明长昱、君瑶以及大理寺少卿知晓。那么,是否幕后之人以为,只要将韩愫杀了灭口就好了?但后来他们为保证万无一失,就借机毁掉库中的账目,以销毁物证。
明长昱不置可否,问:“绿矾水又是为何?”
君瑶说:“李青林怀疑木瓦是被绿矾水侵蚀的。可恰巧,知县严韬的药中就有绿矾。”这似乎是一条线索,但又太过明显刻意,让人摸不清事实。
“的确有些巧,”明长昱蹙眉,“顾恒子与严韬以知己相称,看来他们二人的关系,值得深思。”
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光看表面。顾恒子才学出众,是河安学子心中追捧的对象。他待人接物练达得体,为人处事也周到圆融,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端方知礼的人。反倒是知县严韬,与他相比之下,黯然了许多。
“对了,”君瑶抽出放在身后的字画,展开后放在身前,说道:“这是顾恒子送给隋大人的字画,我觉得有些意思。”
在明长昱看来,绘画技艺在精绝的字画,也不过尔尔。他自小见识过墨宝无数,侯府的库房中随意挑出一件,也是传承几代的大家珍品。这幅山水人物画,也只够他把玩半刻而已。
他先看了山水留白处的诗文,眉心骤然轻蹙,神色也沉了几分。
“这幅画墨迹与色彩较新,用纸也是河安临县所产的宣纸,应是他最近的画作。”
君瑶点点头:“是。”她也有些疑惑,“关先生说,这幅画是前些时日顾恒子在风雅社集会时所画。他画之前,还画了几张不满意的。可那几张不满意的,被他放在了县衙休息室的桌案上,位置还很明显。”
“前些时日画的?”明长昱用手指着诗文后的一排小字,说:“可此处注明所成画的时间是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
君瑶不解:“可他不是五年前画的啊。”就连顾恒子自己也说,他是前几日闲来无事练手所画。
明长昱眯了眯眼,似乎想到什么,轻声一哂:“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刚好是会试的日子。”
本朝科举也是三年一次,但近几年因圣上万寿,多开设了一次。且不论圣上登基之后开了几次科举,但每一次会试都在春季。五年前,明长昱还只是侯府军中一小将,虽没有参与科举,但也随老侯爷见了那次科举的过程。甚至还与圣上一同监看了殿试。
他记得相当清楚,五年前会试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八日春。
顾恒子也参与了那场会试,三月二十八日时,应在贡院答卷才是,难道还有心情作画?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明长昱不由再次仔细端详这幅字画。
画中写意山水,墨迹淡浓相宜,阁中有学子,学子正坐于桌案前写字。学子周围,似乎有人看守。位置上首,有身着一品官服的人正襟危坐。阁外柳暗花明,青山绿水,阁中气氛严肃紧张。
这画中的场景他再熟悉不过。
“这画里画的是什么?”君瑶问。
明长昱收回目光,若有似无地看着她因微微倾身而露出的白嫩的脖子,轻缓地说:“科举应试现场。”
“应试现场不该有很多人吗?为何这画中只有九个人?难道是画不下了?”君瑶眨眨眼。
明长昱轻笑,笑意里噙着宠溺:“或许顾恒子,是想用画中的九个人,提醒看画人,而他想要提醒的人,正是南下河安的御史。”
君瑶一点就透:“所以他是故意让我们看到这幅画?万一这不过是巧合呢?”
“画中已有所指,且十分明显,不太像巧合。就算只是巧合,多这么一条线索也不亏。”明长昱黝黑的眼睛凝睇着她。
君瑶咬唇:“这画中隐含了什么信息?”
明长昱示意她看画,闻声说:“诗,是温飞卿的诗,所画是温飞卿参加春闱一事。画作所注时间,是五年前春闱。他是想告诉看画人,当年的春闱会试有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 谁能猜出顾恒子画中的含义?猜中送红包!
第123章 虎羊花灯
科举制度成立以来,不少寒门学子因此入仕。就算寒门出生的官吏势力比不过世家门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况。
为了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且保证公平公正,科举考试何其严格,一旦发现有人作弊,惩罚相当严厉。被发现有问题的人,轻则终身不能再参加科考,重则连累家族亲友,说不定还会丢了小命。不说远了,周家一案中的周齐越,不就是因贿赂监考官而落魄的吗?可就算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