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啰嗦了些,但与陆卓远的说辞相同。一来,只是知道于慎来了书院,却不曾与他碰面。二来,在夜间时没有听到什么动静。三来,离开书院时,也不知于慎是否离开了。
明长昱待他说完之后,问道:“于慎与你,以及祝守恩关系如何?”
罗文华缓缓地说:“我与于慎没太多交情,祝兄与他,也不过是同窗。”
他回答得很是笼统,好像让人找不出错处。
明长昱面色凌厉,让人望之如临深秋寒霜,罗文华看他一眼,又飞快低下头去。
片刻之后,明长昱收回冷厉审视的目光,不再询问,而是让他自行离去。
接下来,询问的人是祝守恩。祝守恩的说辞,与陆卓远以及罗文华大同小异,这三人在与于慎同留书院当晚,竟没一个人去见过于慎,甚至相安无事。
这三人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君瑶从屏风后走出,在明长昱对面坐下。方才在屏风后,她一边听着陆、罗、祝三人的话,一边思索着至今发现的线索。若当真如他们所说,于慎的死或许就与他们无关。
她说道:“应再详查于慎。他在书院中的点点滴滴,与人相处的重要事件,都需查清楚。”
明长昱颔首,说道:“已让人去查了,就这半日就会有消息。”
君瑶便放心地等待着明长昱的消息。时间不早,她还需回刑部一趟,所以离开大理寺。街道上阳光溶溶,秋风飒飒,君瑶刚出大理寺的门,便见罗文华与祝守恩在一处低声说着话。
她状似无意地路过两人身边,正听见罗文华提出要送祝守恩出城,祝守恩婉言拒绝了。
罗文华轻叹一声,问道:“如今离开了书院,候补也没轮到你,你该如何是好?”
祝守恩说:“我回了京郊县里,邻里得知我是京中书院的人,便让我前去教授他们家中小孩学业。我已答应了,很快就有进项。”
罗文华惋惜地看着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祝兄,公道自在人心,上天不会辜负你的。”
祝守恩落寞地点了点头,与他辞别,转身离去。
君瑶走得慢,恰好与祝守恩同行一段,她故意放缓脚步,在街边拐角处候着。等祝守恩走近之后,才上前拱手道:“祝兄。”
祝守恩闻言一怔,停下脚步看她,打量了一会儿才想起她是谁。连忙上前见礼,他整个人有些疲惫,但行之端正得体,一丝不苟。
君瑶与明长昱与祝守恩三人在流杯亭饮酒时,并未告知真名,只说自己姓楚,于是祝守恩便礼貌温和地称她为楚公子。
君瑶还穿着刑部的官服,祝守恩看了眼,说道:“想来楚公子还有要务在身,在下不打扰了。”
刚见面就要走?君瑶说道:“我是来大理寺送东西的,如今东西送到了,也没什么事了。不如我送你一程?”
祝守恩有些拘谨,微微摇头,轻声道:“在下也不急着出城,还得到京中药铺去买些东西。”
君瑶说道:“那正好,你要去哪家药铺?我看顺不顺路。”
祝守恩说了几个药铺的名字,没有一家是京城的名家,好在有一家离这边很近,且是顺路,君瑶便名正言顺地与祝守恩同行了。
祝守恩大约是很少来城内,从大理寺到他说的回□□铺,他竟好几次走错,若非君瑶及时提醒,他只怕耗费许久都找不到。
“祝兄在书院三年了,没常来京城看看吗?”君瑶问。
世人都知京城的魅力,寒门学子寒窗苦读,就为看一眼那巍峨壮丽的宫墙,各地各国的商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就为看一眼京城的繁华,上至王侯,下至三教九流,都聚集在京城,为这座城狂添喧嚣与荣华。这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繁华迷眼,这里有让人登天的阶梯,有让人扶摇青云的机遇,让人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可是祝守恩没来过?
祝守恩只讷讷地回道:“平日大多留在书院温书,只和两位好友来过两三次……”顿了顿,又道:“为家人抓药来了几次。”
前方是一个岔道,他停了停,让君瑶指了路才继续往前走。走至川流不息的街面,他看到了宝马香车,看到了周身绫罗金玉的富贵人家,也不管那些人是谁,便带着君瑶与旁人一道去街边回避。
君瑶看了那马车上的徽记,识出那是淳王府的马车。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君瑶听得祝守恩的声音从耳边浮过。她愣了愣,侧首看着对方。回避的人群里,他毫不起眼,布衣布鞋,半旧直,只是那双微垂的眼底凝着落寞与微不可见的嘲讽。
待淳王府的车马路过之后,街面恢复如初的沸腾。
君瑶问祝守恩:“祝兄才学惊人,诗词随口就来,我还想请教祝兄方才念的诗是什么意思呢。”
祝守恩淡淡地说:“不过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诗中赞叹马车华美,乘车的人气度不凡。”
“哦,”君瑶状似明白般点点头。
不出片刻,回□□铺到了。祝守恩将药方交给伙计,伙计抓好药之后,结账说道:“八十六文钱。”
祝守恩本掏在口袋里的手顿时一僵,下颌也紧了紧,无声地捏住钱袋,低声说:“上回来不是才七十八文钱?”
伙计将算盘拨给他看,指着纸包了里的一种药草说道:“这位药近来有些紧缺,价格涨了些许,所以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