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毛衣黎夏倒是也会,但她要上学,要跟上学习进度,空余的时间还准备做皮具,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做这些。
买毛线请人做就容易多了,手工费也不贵,街道大妈们一天坐着闲聊的功夫,就能织出一只袖子出来,速度也快。
说着话,黎夏把扫把给了黎南,挽起袖子进了厨房,“等会爷爷奶奶起来,你叮嘱他们多加两件衣服。”
小孩子运动量大不怕冷,但老人可没那么扛冻。
贴身保暖的秋衣黎夏早买好洗干净收老人柜子里了,以前那些烂得破洞的秋衣,都被黎夏扔掉了。
黎南点头,手里的扫把挥得唰唰作响,扫完了院子,又拎着去扫街道。
厨房里,黎夏把吊起来的菜蓝子取下来,挑早上要吃的菜。
虽然家里的冰箱还没有到位,但买菜的活陈新春都包揽了下来,每天早饭后去趟菜市场,买够中午晚上,和第二天早上的就行。
他现在每天也就剩下洗自己和老伴里衣,还和买菜这两样活了。
黎夏做早饭的时候,院里其他人也陆续起来,开始了新的一天。
不用黎南提醒,早上察觉到降温,陈新春就已经从柜子里拿出了新衣来穿上。
“夏夏细心,早早给我俩准备好了,她也会买东西,这衣服穿起来真的是又软乎又暖和。”还没开饭,陈新春牵着老伴的手,站在院门口跟街坊说话。
还把袖子拉上去,让大家摸料子,语气里别提多得意了。
秋衣是黎夏买了细软的棉布,找裁缝做的,他们姐弟妹三个的是圆领的秋衣,套上毛衣就看不见秋衣,比较美观。
给陈新春老两口的是带点儿半高领的秋衣,主要是防风保暖,买的是纯灰色的布料做的领,露出一截来也不难看,保暖性能却是一等一的好。
很快就有老太太做为代表来问了。
黎夏这里菜还没炒完,边炒菜边笑眯眯地答,“布料是在布料市场买的,南门进去第五家,老板娘姓刘,她们家的布料质量好又实惠,衣服就在街口何师傅店里做的。”
街坊们对这片比黎夏熟得多,说个名字,她们就知道在哪,黎夏砍价的时候说介绍人去呢,这不就有了。
就是老太太们组团去,也不知道布料店老板能不能应付得过来。
“可真是好孩子,不像有的人……”问到答案,邻居奶奶例行是要夸两句的,说完,眼神还顺带着瞟了一眼准备找黎夏说话的梅芬。
啧啧……
以前陈林秀夫妻哪里管过老两口穿衣情况啊,平时几家人的衣服洗了晾在院子里,陈林秀家的大多都是归整的没有补丁的衣物,而老两口的,那叫一个破烂。
大家可都看在了眼里。
也就过年的时候给买身棉衣,隔两年才有这一回,就这梅芬还时常往外说呢,弄得他们多孝顺似的。
但平时老两口穿的,都是旧麻麻的衣服,秋衣内裤什么的,都洗得发白磨洞,还一直在穿,大家又不瞎。
现在有黎夏她们一对比,可不都对比出来了,是真金白银,还是得炼炼才知道。
“……”梅芬哪怕不知道发生什么,也被看得一肚子火气。
这老太婆这眼神是什么意思!还啧!
第114章 中午有大餐
可惜她有火气也没处儿发,别看对方只是看干瘪老太太,但人家一溜生了五个儿子,个个人高马大,他们家陈林秀可干不过。
“夏夏啊!”梅芬忍住怒气,带着笑容走进厨房。
没办法,早上醒来,听到院里扫地的动静,她就开始催陈林秀。
但陈林秀跟个死人似的,翻了个边就不理人,梅芬没有办法,总不能真跟陈林秀离婚吧,离婚的女人可没好日子过,她爹妈嫂子也不会同意。
所以梅芬就亲自过来了。
还是喊黎夏带着弟弟妹妹去吃饭的事,当然,这只是个幌子。
进了厨房,梅芬一下子就卡词了,震惊的。
这还是以前那又脏又小又破的厨房吗?怎么大变了个样?原来的土灶呢?
这一阵子,因为翻到钱那事,梅芬自觉被院里人看低了,心里赌着气,进出门都是昂着头的,压根不往黎夏住的那屋,还有厨房这屋看。
结果没想到,她错过了这么多东西。
这厨房原本是杂房改的,面积不大,反正比旁边那间正经厨房小了不少,西面一扇正方形大窗,就几乎占了一面墙的宽度。
现在窗下的土灶没了,变成了煤灶,煤灶体积小,占地不大,厨房一个就空旷了,还接了水管进来,修了个水槽子,就安到灶旁边。
难怪最近饭点,都没怎么见黎夏几个去院里的水龙头那里洗过菜了。
厨房门开在西北角,进门就是一张八仙桌摆着,上头居然还放着水果,东面的墙是人家的院墙,现在那里挨墙壁砌了一溜水泥台子,平时切菜放菜搁个碗碟的,都很方便。
最深的南墙那里摆着碗柜,这会敞着,里头碗筷齐整,盆篮都摆在下头的格栏间里,东南角上整整齐齐地码着蜂窝煤。
现在这间厨房,看着比旁边那间他们三家合用的还要大了。
梅芬不由有些眼热。
城里都用煤灶了,也就是棚户区这边,用土灶的人还不少,她一直想搬个煤灶回来来着,但又怕别家偷她的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