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两方横跳以来,煮汤的担子轻松了不少。虽然是两个部门吧,但大家是挨在一起的,几步路就到了,还是很方便的。
说道做饭分队,一开始来这吃饭的人主要是那些因为龙卷风失去食物,没办法只能努力干活,换取饭票的人来吃。
时间久了,基本南山所有人都过来吃食堂。
没饭票的也好办,从存粮里扣就行,一顿饭扣三个红薯或土豆,重量大概是三斤左右。
跟自己做比起来肯定是不划算的,不过食堂种类多呀,标配大概是,三菜一汤一主食。
有时候还会改善伙食,加个炒蛋之类的,算做荤菜。
没饭票天天吃食堂可能是贵了点,但只要工作,基地就会给发饭票,算起来,也不算吃亏。
而且,基地一早就说了,饭票能换两个红薯或土豆。
没饭票的人,只是多出了一个而已,基本能当做加工费了,认真计较下来,真不亏。
基地这样决定,主要还是照顾那些种地种不好的人。
天赋问题,有人随便撒点种子就能结果,有人恨不得二十四小时天天守着也长不出东西。
总不能让这些人都饿死吧。
既然种地种不好,那就出力气吧,南山那么多需要改造扩建的地方,不愁没工作给他们做。
当然,你要是想一边种地一边干活领饭票,基地也不拦着。
只要干够时间,达到要求,饭票拿走。要是达不到要求,那恭喜你,今天一天算白干了,啥也别想拿到。
基本干完基地的活,就不要想着再去下地,力气早就用光了,除非天赋异禀,不然,下工基本只能瘫着了。
最开始还有人想两不耽误,饭票要领,地也要种,梦想很伟大,现实却很残酷的。
天天都跟个失去咸鱼梦想的咸鱼一般,别说干完活再下地,他们干完活恨不得直接睡在原地,还下地,没那力气。
因此,几天下来,大家也都放弃了,老老实实选择一个干着,不再去想两方都要的美梦了。
不过也还是有那种天赋异禀的人存在的,只是都是极少数,并不多。
后来南区加入,一开始他们都是自己做饭吃,有基地给的那一年份粮食保底,咋吃都行。
只是时间久了,看着食物一点点变少,心也焦虑起来。
见南山有活干,能包饭,大家都纷纷去应聘,想要换取饭票。
不过他们想的太简单了,饭票哪是那么好获得的。
光是要完成工作内容就让许多人被淘汰了,有人咬牙坚持下来,一两天还行,时间长了,身体就开始吃不消。
原南山居民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们是一点点练出来的,基地都是一点点增加工作量,大家能慢慢适应缓过来。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只是能完成要求,基地经常增加工作量,他们每天都累的半死,何况那些没干过活的南区居民。
可以说,基地是踩着居民能接受的底线一点点增加工作量。
真坚决贯彻,有力气就干活,绝不给留一点能搞事的的力气。
像南区这样,一开始就接受超强工作,能坚持下来的绝对不多。
受不了的就转而去种地,去基地认领一块地,同意每年上交一层收成就能开地种植。
再后来,南区居民也都搬来广场,离食堂也近,有饭票的天天去食堂吃饭,没饭票的人,隔三差五也会去吃个食堂改善伙食。
有南区居民的加入后,也给南山居民带来了许多生机。
他们现在经常会一起出门寻找物资,三年过去了,周边的东西虽然已经基本没啥用了,但不是还有家具电器建材之类能再利用的物资存在。
他们把这些东西搬回南山,基地根据他们带回来的东西种类进行价值估算,跟基地换取食物日用品等。
基地也靠他们再次丰富了一波仓库。
虽然带回来的不是什么食物,但现在南山正在整体建设中,建材真的是多多益善,基地储备的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
就算有杨潇时不时出门薅羊毛,那也赶不上南山整体的消耗,有了居民加入,能缓解不少基地的压力。
加上南区有人会经常开车去里南山较远的地方,能带回更多物资,不仅限于建材,还有其他对物资。
他们能用的,会自行留用,剩下用不了的,不是跟基地换食物日用品,就是拿去与居民交易。
因为这,本来报废的集市,又重新在南山活了过来,只是地点发生了改变,原本用来开集市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搭起了棚子,供人居住。
为此基地专门在离广场不远处重新开了块地出来,作为集市。
这次集市虽然比之前的要小上很多,却也相当热闹,经常有人会去逛,就算不买,看看也挺不错的。
运气好,还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跟淘宝一样。
不过要在一群‘破烂’中,找到自己心仪有用的东西,好比海底捞针,需要足够的耐心。
当然,就算看中了一样东西,想要,讨价还价也是断不会少的。
在货币无用的现在,以物易物或者用粮食作为货币使用,讨价还价就更不可能少了。
有时候,买方与卖方能为了不到拇指大小的食物,‘杀’的那叫一个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