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爱早些年的时候,没少让家里操心,也没少花家里的钱,张德顺跟宋慧萍的退休工资别人少补贴,只补贴西爱一个人,总体来说,有点偏心眼。
但是三个孩子,吃也没少吃,喝也没少喝,别人有的家里都有。
宋慧萍拿着存折出来,里面攒着不少钱了,“但是西爱家里花钱费心思最多的,每年带我们检查,给买衣服鞋子,住大房子,养老不用你们费一点心思,没有问你们伸手要过一分钱。”
家里生病住院陪床什么的,都是西爱一个人的,一个人跑,一个人出钱,没有问大哥大姐伸过手。
“现如今你爷爷不在了,我还不知道活到哪一天,不如把家分了,这是这些年攒下来的存折。”
“还有房子一套在我们名下的,原先就说好是给西爱的,我们跟着她过,钱呢,一分作四份,别人不给,你们兄妹三人一人拿一份。”
小宁不要,田叶叶也不要。
“我们都没要,您留着,这钱您就是不在了,也给西爱,跟谁养老的钱给谁。”
老太太不愿意,“你们和和气气的多好,我说出去人家都夸,这些年兄妹没有为钱吵过架,红过脸的,只是该怎么办事就怎么办事,她养老是我们疼她最多,费心思最多,你们也孝顺,各人孝顺各人的。”
“这钱呢,该怎么分就怎么分,情分是一回事,规矩是一回事,也不算多,都有孩子的人了,给孩子过年买件新衣裳。”
西爱不说话,她死着个脸,无动于衷的,钱不能分。
“您什么时候没了,什么时候再分,甭想的这么早。”
宋慧萍执意不肯。
王红叶跟老太太,打从进门开始,就是一个心眼儿的,知道她想的周全,想的多,这钱为什么执意给三个孩子平分呢。
看着田叶叶,“大姐儿,你嫁的最远,回来的也最少,你在外面最不容易,我们照顾不到你,你婆婆又不明事理多刁钻,难免挑剔你,你拿着你那一份儿,回去告诉她了,你也是有娘家疼,也是娘家一份儿,她得爱护你,珍重你。”
你如果远嫁,婆家不好处,娘家又看顾不到,千里迢迢来一趟都有所顾忌,那该如何处?
拿着钱回去,说是均分的家产,就是她婆婆也说不出什么来,也得高看她,也不能随便欺辱她。
人家娘家重视的姑娘,你凭什么想说就说,凭什么想骂就骂?
你得爱护她。
宁宇森张口就不要,那他媳妇呢?
他媳妇难道就不嘀咕两句。
做事情,就端平了,不要给人背后说话的机会,让人心服口服的。
一共八万多块,一个孩子拿两万。
西爱直接就不要,“你留着买鞋买衣服的吧,我不要。”
宋慧萍翻白眼,“你就不能给我买,我年纪大了能出门?你外面跑着给我买吧,我就使唤你。”
她钱,给西爱。
你看看,这老太太,偏心眼,自己那一份也给西爱了,四万。
这事情做的,就是小宁老婆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虽然小宁二婚的,但是真好啊,见过前面老婆给后面老婆生的孩子买衣服的吗?
没见过吧。
人家明菊就这么干的,给大福买衣服,就给大福弟弟买。
她跟西爱学的。
人呢,一辈子学不完的道理。
都说老人没了三年运势低,小宁媳妇还戴着孝呢,胳膊上戴着白,鞋面上也是带着白,人家一看就是戴着孝的。
到单位去人家就问,小宁媳妇就实话实说,“我两个妹妹家里条件也好,我大妹夫在东北好着呢,小妹妹这边你看看,这是今天的报纸呢,今年研究出来的这玉米品种市场上特别好,很有竞争力呢,老人我们也没伺候过一次,爷爷没了,就按规矩均分的。”
你看这话多敞亮啊。
人心齐了,外面人才不敢瞧不起你,你要是有个怨言的,给人家外面人听到了,那人家背后就嘀咕,就瞧不起你,看低你家里,议论就多。
你这样说了,人家就只有佩服的份儿。
确实是好啊,同事看一眼那报纸,谁能想到人家家里这老小这么棒啊,张平早些年的时候大家也都知道,这一个单位的,养着那个小的不是很省心,大的都工作了,小的在家里多少年不动弹,差点没给他愁死。
你看现在好了,人家是大器晚成。
“这个玉米好啊,我们菜市场上有没有,有的也买点尝尝去。”
玉米品种不断地在改良,以前的玉米品质差,种出来营养价值低,淀粉含量什么的低,口感也差劲,大多数都是喂牲口的。
西爱这个品种,就拔高了,给人吃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竞争力就很顽强。
很多人抢着要的。
不声不响的干大事,跟当年调皮捣蛋惊天动地的样子不一样。
一瞬间,新闻报纸都上了,当地引起很大轰动的。
小宁媳妇不知道,“我家里有,你要吃给你带点来。”
“那好,你们家不缺啊。”
小宁媳妇就美滋滋的,回家去,看大福在打电话呢,“你妈怎么说的?”
“我妈说冬天不回来了,我姥姥腿不好,在那边过年去了,要我年后去玩呢,弟弟也去,喊着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