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休息了一晚,黎浔的元气也恢复了些,次日一早便照常启程了,给这小庄院的主人留了十两银子放在厨房的锅里,又重新锁了门,一行人便继续北上了。
加快了些速度,小年夜当天也没休息,又赶了六日多点的路程,终于在腊月二十七的上午抵京回了城。
此时——
离着姬珩失踪已经整整半个月,而果不其然,这期间消息已经通过明的暗的各种不同的渠道在京城里扩散了开来,黎浔的车驾从街上行过,沿路围观的百姓出奇的多,但却没有多少热闹,众人要么缄默,要么就是指指点点的议论,言语之间有人为了姬珩的下落担忧甚至惶恐,也更多的是对她这个还不满十八岁的皇后娘娘的同情。
黎浔坐在马车里,年念和出城接她的书云脸上多少都有点愁云惨雾,满心忧虑的不时去偷瞄她,她却是始终的平静沉默。
骆长霖本来进城就可以直接回家去了,他却借口要进宫面见太上皇也没离队,马车一路跟回了皇宫。
黎浔回宫的第一件事自然也是去见太上皇的,两人就还是走的一路,只是与预想中有所不同——
问过宫人才知道太上皇这会儿正在御书房见朝臣。
“要么……娘娘先回寝宫吧?奴婢去把小殿下带回去,您先见见。”就是姬珩在时黎浔也基本不会涉足前朝的,书云试着提议。
黎浔没应声,就是表情端庄严肃的一路往前走。
若是姬珩在朝,她当然可以做甩手掌柜,可现在却不是她能躲起来的时候。
十安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不敢吭声,就推着骆长霖的轮椅在后面跟着。
黎浔去到御书房外面,守门的小太监立刻就要通传却被她抬手制止了。
她提了裙子上台阶往里走,一脚刚跨过门槛就刚好听见太上皇的一声冷笑:“所以……你们礼部的意思呢?”
殿内的朝臣居然破天荒有十几人之多,黎浔也无暇逐一辨认他们身份。
礼部尚书立刻出列跪在了御前,有些迟疑也有些惶恐的嗫嚅:“兵部的担忧不无道理,虽说臣也相信陛下他吉人自有天相,可这……这都过去大半个月了,北地的气候又……所以微臣也以为万事有备无患,似乎……是该提前备下……”
黎浔胸中积压了一口气,差点没上来,当即扬声打断他的话:“你们是要商量着给陛下准备丧仪吗?”
作者有话要说:一更。
第254章 天塌
其实姬珩在北境战场上失踪的消息真正在朝臣们中间扩散开来不过就是四五日的时间, 但是可想而知姬琮的人必然又从中发力,到处宣扬姬珩在草原上作战时遇险失踪已有大半个月,必然凶多吉少。
黎浔这样贸贸然闯进来, 众人毫无准备,尤其是这“丧仪”二字,纵然兵部的人联合了礼部前来提议,也都有忌讳不敢直说的, 现在却被皇后娘娘口无遮拦的给直接说出来了……
“娘娘。”众人连忙收摄心神,齐齐转过来行礼。
这事本不是礼部先提的, 但显然礼部尚书是被黎浔逮了个正着,他也暗叹自己点背,一面尽量是把姿态摆的端正了:“微臣不敢, 就是……就是……”
太上皇见到黎浔, 眼中也飞快的闪过一丝沉痛加无奈的神色, 但却没说话,往后靠回了椅背上。
这——
是个放任黎浔发挥的态度。
事实上这几天他都在应付这些朝臣,一面记挂着儿子安危, 一边忧心着朝局稳定, 还要被这些人找上门来唠叨, 简直不胜其烦。
黎浔径自上前, 目光凌厉的扫过在场众人, 再度直白逼问:“诸位大人都认定了陛下现在必是已经凶多吉少了是吗?”
如果陛下真有个好歹,这位才做了两年皇后的娘娘就要成寡妇了。
众人倒是能够理解她此时的愤怒和心情,谁也不会往枪口上撞。
“臣等不敢。”始作俑者的兵书尚书不好公然再叫礼部继续给他背锅,这时就只能先硬着头皮站出来:“臣等就是提个建议,陛下天命所归,身份何等的贵重, 若……总要有备无患才好。”
也不是他们就盼着姬珩有个好歹,实在是姬珩出的事就是凶多吉少。
这寒冬腊月的,被困在粮食短缺的草原深处半个月……
现在朝中有太上皇坐镇,小太子虽然年幼,但好歹是定了大义名分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们人心惶惶只是心中不定,因为太上皇纵然可以理政主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名分不对,就总要惹得举国之内人心不定。
此时——
最好是要给天下臣民吃一颗定心丸。
以后不管是太上皇复位,抑或是小太子登基,但总归是这皇位之上要正正经经的有个人在。
黎浔的目光再度从众人脸上扫过一遍,所过之处,这些朝臣们倒是不至于跟她这个注定了的小寡妇为难,就纷纷避其锋芒,不敢与她视线接触的纷纷垂眸。
“你们现在提这事儿,真就那么笃定陛下他就一定回不来吗?”黎浔再度出声质疑。
姬珩出了事,她从没指望过这世间还会有第二个人是会和她抱着同样的心情的,这一路上,她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打从内心深处坚定的不让自己去相信……
可是自欺欺人容易,却架不住在你堵住耳朵想要当做一切都好时所有人都在你耳边一遍遍的给你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