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谢月月一听,就露出了个恍然大悟的表情来,哪能没印象啊,年前村子里,张秀才的老娘还想着去花钱买这丫头回来给张傻儿做媳妇呢,却没想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看清楚了这丫头的相貌,随即的就更加的惊讶了,那姚大壮的闺女,她还没嫁人前,也是见过的,木木讷讷又胆小,从来都是垂着头,一副好欺负的样子。就连好几次回娘家,在饭桌子上,还听自己二妹妹说起,这姚大妞的软弱和好欺负。
倒是没想到,女大十八变,如今竟然也出落的如此出尘了。
“原来是大妞妹妹啊,你们来张家村这是?”
“是我弟弟,小姜儿如今虚岁六岁了,我准备送他到私塾去。今天正好没事,提前过来拜访夫子,不知道谢大姐知道夫子家是哪家不?”
谢月月初二倒是回娘家拜了年的,知道姚大壮家如今发达了,又是修建大房子,又是搭上了风味楼的。如今送个弟弟来上学,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是指个路,问谁不是问?
“前面牛车不好过了,你们下来找个地方把牛拴好,然后走过去吧,沿着小路走到底,最后一家竹篱笆插花的那家就是蒋夫子家了。”
姚禾点头记下了。“谢大姐,谢谢了啊。有空回村子来玩耍呀。”姚禾道了谢,然后把小姜儿从牛车里面抱了下来。
王胜连带着牛车留在了原地,姐弟两个一人抱着一个陶罐,朝着村子里面进去了。
村子里的房屋沿着一条小径,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房屋之间是一条一米宽左右的小路,小路曲折蜿蜒,沿着青石板拾阶而上。曲径通幽,这让姚禾不自觉的念起了启蒙诗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啧啧,真是有意境啊!”
小姜儿乖巧的走在一边,也不让人抱,也没喊累,还开开心心的跟着姐姐念起了诗句,诗句朗朗上口,又简单好记,小姜儿复述的一字也不差。
姚禾开心的,张口就夸赞了小姜儿两句。
第97章 丫头厨艺不错呀
张家村有居住的村民,听到路边的姐弟背诵的诗句,也是忍不住开口夸赞了几句。“这娃子不得了哟,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对的,以后有大出息呢。”
“你们是哪家的娃娃呀?看着眼生,是来找蒋夫子拜师的?”说话的婆婆一头白发,虽然穿的衣服有些破旧,但胜在干净整洁,老人家耳聪目明,慈眉善目,语气也是十分的亲和。
姚禾牵着小姜儿,眉眼弯弯,礼貌的回答道:“婆婆好眼力,我们是隔壁姚家村子来的,准备送我阿弟来读书识字。”
老人家点了点头,很是的开明:“孩子好啊,是该多识字,明事理!”说完了,又扬手指了指山上,“就那家,门口扎了竹篱笆的那家,就是蒋夫子家了,不过这老头子性格有些古怪,不喜欢话多的人,你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啊。”
“多谢婆婆提点。”姚禾又是一阵感谢,才拾级而上。
这姚家村其实足够的平坦,不过山脚下因为玉带河的蜿蜒而下,自东向西,流经这姚家村的时候,水流也就平缓了很多。若是在旱季,平地倒是没什么影响不说,还能够方便人挑水灌溉庄家。可雨季的时候,这水流就容易蓄积,淹没不少的农田。
村子里面的人,不喜欢住在水源太近的地方,因为潮气比较重,住久了,总是会觉得浑身不利索。因此姚家村的人家,房子也大多都是依靠山来修建。
姚禾早就已经打听过了这夫子的姓氏,年纪,喜好等,蒋夫子是个六十多岁,无儿无女,最是喜欢美食,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聒噪和不懂装懂。
蒋夫子听说年轻的时候,是在外面做幕僚当官的,后来年纪大了,不喜欢外面的纷争,想着要落叶归根,才回到了这小山村来。
因为有学问,而且见识广阔,被张家族长请来教书育人。得了这么个差事,倒也潇洒不寂寞。
姚禾牵着姚姜的手,一人抱着一个陶罐子,这么一段路程,硬是走的有些腿发软,后背发汗水。她走到了竹篱笆边上,才停下了脚步,整理仪容仪表的同时,忍不住摇头,腹诽道这老夫子一把年纪了,腿脚倒是利索,住这么高的半山腰,也不嫌弃累的慌。
蒋夫子的家是很普通的茅屋,用花藤编织的栅栏,在冬季里面还带着一丝丝的荒凉,但姚禾知道,这些蓄势的栅栏,在不久的春天就会出芽发叶开花,为这小院子带来不少的春趣。
院子里面放着几只大公鸡,昂首挺胸,踱着傲娇的步伐,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几只鸭子嘎嘎的跟在后头,摇摇摆摆的,张嘴就啄着地上的已经被糟蹋的不成样子的花草了……
“你好,请问蒋夫子在家吗?”少女的声音清脆的就像是清泉击石,又像是山中百灵一般。
姐弟两个耐心等待着,可半晌屋子内没有声音传出来……
难道今天来的不凑巧,蒋夫子不在家吗?
姚禾伸长脖子往里面张望,可里面屋子门掩住的。但竹篱笆却没有关闭,应该是没有走远的。就站在原地,也没有走。
等了半个时辰的时间,一个青衫布衣,头发花白的老头子才从山头下来。
老头右手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一些新鲜的野草。左手里握着把弯镰刀,腰板挺直,打量着人的时候,眼神有些的深沉,让人有一种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