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趣的大婶把众人逗得直乐。
然后大婶又问她准备怎么定价。
米卫国插嘴接过去:“打算一块钱卖这么一碟的样子,可以吗?”
原本他觉得自己的定价已经很合理了,要是在青羊镇,这些鱼干只卖一块钱,只怕很多人都会愿意掏钱买一点。
哪知大婶却是一皱眉:“呀呀呀,太多了啦!”把个小胖手摇得跟花花的尾巴有得一拼。
米卫国一愣:还贵了吗?这地方物价这么低?那他们还怎么赚钱?
哪知大婶见他没理解她的意思,直接上手把碟子里的鱼干拨掉十分之九,只留了十分之一大概有五六条的样子:“就这样,两毛钱!保证好卖!”
米卫国顿时惊了——
就这么小五六条,还不够他塞牙缝的,谁会买这么少的东西回去吃?
大婶却是笑眯眯拍他的胳膊:“小伙子不要贪多啦!薄利多销,两毛钱两毛钱的收,可以收很多哒!”
不是——
薄利多销是这样子用的么?照这么算,他之前那一碟都能卖两块钱了吧?
他感觉自己快被大婶这一连串的语气助词给搞晕头了,觉得肯定是自己理解错了。
于是转移了话题:“不是,那我原本还打算有促销,如果大家买够两块钱,送两个馒头的……”
“不不不,小伙子,我们这里不喜欢吃馒头,喜欢吃甜糕。”大婶赶紧制止了他,然后又道:“而且你也不用送甜糕啦,直接买得多的话多送两条小鱼干,就很好。”
“或者去供销社,称一点那种一分钱六个的糖,买得多就送两粒糖,大家也很喜欢。”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碟鱼干实在太对胃口,大婶说话满满的生意经张嘴就来,一点也不藏私。
直到这时,他这才意识到可能真的是两地风俗习惯的问题。
青羊镇的人买吃的,尤其是买肉的时候,总喜欢攒着,然后一次性切一大块。虽然大家挣的钱不多,但是买一回肉,总是喜欢大块大块的买,这样买起来过瘾,吃起来更过瘾。
但是在江北,大家买东西总喜欢细水长流。
小鱼干会论条数的买,买肉更是只要菜里有个肉味儿就行。
听到这里,米卫国顿时恍然大悟:难怪刚才他去买鱼干的时候,那家人一边称一边不停问他是不是家里有喜事,是不是要大办。
敢情在他们这里,只有这种时候才会称斤轮重的买东西。
米卫国顿时哭笑不得:“……QAQ。”
看到他的模样,大婶也意识到可能两地文化差异。她也热心,索性又问他要准备怎么摆摊。
有了先前的经验,米卫国迟疑一下,想了想说:“我支张桌子,搞几张干净的油布,把东西摆上面?”
等他形容完,大婶把头直摇,然后索性身子一挤,挤进厨房找出几个雪白漂亮的瓷盆出来:“最差是这种的,最好有漂亮的花纹在上面,显得干净。然后装进去,上面用透明的油纸一蒙,旁边再用碟子摆点样品,大家先试吃再买。”
样品?
装东西的器具要漂亮干净?
这题我会!
米卫国一下来劲了,转身去厨房薅了一个大盘子出来,把几种口味的鱼干各挖了一大勺满满摆了一盘。摆的时候他还特意把几种鱼干按颜色不同摆成了一朵花型,十分好看。
自觉满意的他一脸矜持,看着大婶等着她来夸奖自己。
哪知大婶却是一下变了脸:“呀,小伙子,不是你这么浪费的哟!试吃嘛,就一点点就可以啦!”
心疼的大婶一把夺过那只盘子,每样只留了一点点,大概也是三五条的样子,然后又小心地用剪刀把这些在米卫国眼里本就已经很小的鱼干再次剪碎,撕成一条一条的放进去——
“这么些,就可以啦,每人只能尝一点点,不可以尝多!”
米卫国顿时尴尬摸头:……
啊哈哈,这该死的地域文化差异!
第116章 【补一更】
房东大婶很热心,知道他们是为了赚路费,便索性告诉他们可以在江临街她家的店门口摆摊。
临走时苏芫的改良版麻辣小鱼干也出来了,她果断买了两块钱的,说是准备明天拿去火车站推销推销——毕竟他们天天在那边揽客也是很辛苦无聊的,有个东西磨磨牙,时间也能过得快些。
听到她这么说,苏芫心里一动,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就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酒酿圆子交给米二哥以及米卫国两人,叫他们去摆摊的时候把这两样东西也一并带上。
厨房里东西是够用的。
苏芫找了五个深口盘子,里面分别整整齐齐码了麻辣、微麻辣、酱香、糖醋以及酥炸五种口味的鱼干。
每个盘子里又分别有各种不同品类的鱼干。
收到房东大婶的指点,这次摆摊她就没表现得很随意,而是十分用心地把这些鱼干脑袋冲里,尾巴朝外散开码得整整齐齐。
远远看去,仿佛盛开的牡丹,十分的夺人眼球。
第一次开张,她没敢做太多,大概每样做了有三斤左右的样子。这样即使是卖不完,他们留着自家吃,或者带去京市也是可以的。
等她们一行人去江临街把摊子支起来,很快就有好奇的路人问他们:“搞么子咧?”
这里的人都是老面孔了,乍一下突然发现一群新面孔出来支摊,顿时忍不住好奇就过来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