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这些外国使臣来京时,由于到来的时间不定,所以昭元帝也没过多理会,如今见他们赖在京城不走,又提出这样的要求,昭元帝决定还是尽尽地主之谊。
朝堂上的大臣们自然没有意见,只是心里纳闷,为何要定在一个月后?
下朝后,数位德高望重的老大臣随着皇上去勤政殿议事。
太子和二皇子、三皇子也在。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时不时有雪灾的消息传来,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众人很快就拿出章程。
说完这事,便有一位老大臣问:“皇上,为何要在一个月后举办宫宴?臣观那些外国使臣之意,他们的目的并不旨在见太子妃。”
老大臣含蓄提醒皇上,别被那些外国使臣蒙蔽。
昭元帝笑了笑,“一个月后,有两种粮食应该能收获,正好用来招待这些外族使臣。”
粮食是让人敏感的字眼,一时间,殿内所有人都目光灼灼地盯着昭元帝,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粮食能收获,让皇上特地提它。
“皇上,是玉米和红薯吗?难道又继续种了?”兵部尚书是个大老粗,并不知道这两种粮食的种植时间,还以为冬天也能继续种。
昭元帝摇头,“这两种粮食冬天种不了,明年春天才能播种。”
众人听出这话的潜台词,难不成有什么粮食在冬天也能种植?
“倒也没有。”昭元帝面容含笑,“有一种是太子妃让人建了玻璃房种下的,玻璃房的温度较高,就像一座暖房,用来种一些反季节植物确实不错。”
众人顿时歇了心思。
玻璃房建起来倒是容易,反正玻璃的价格也不贵,但要用玻璃房来伺弄庄稼,那实在太奢侈,可不是人人都能学太子妃的作派,财大气粗地在庄子里弄几个玻璃房来种庄稼的。
最后,大臣们都不知道皇上要用来招待外国使臣的是哪两种粮食,不过并不妨碍他们猜测。
不是玉米也不是红薯,难不成还有什么高产又好吃的粮食?
太子妃也太能干了吧?
怨不得那些外国使臣心思浮动,都想见太子妃,连他们都有种想见太子妃的冲动。
大臣们都离开后,昭元帝留下三个儿子,询问他们最近的差事,顺便提点几句。
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恭敬地聆听他教诲。
“行了,你们都下去罢。”昭元帝朝二皇子和三皇子道。
两位皇子恭敬地退下。
殿内剩下父子俩,昭元帝对太子道:“听太子妃的意思,下个月,土豆和南瓜都成熟了,土豆的收获应该会很不错,就是这南瓜,玻璃房并不大,收获可能不会太多。”
秦贽嗯一声。
昭元帝在殿内踱步,“朕观那些外国使臣心思不少,要不要朕多派些内廷禁卫去保护太子妃?”
“不用。”秦贽道,“父皇放心,这事儿臣省得的。”
昭元帝见他心里有底,不再说什么,拉着儿子絮叨起土豆和南瓜,不知道这两种粮食是什么样的,他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去看看。
第157章 土豆宴。)
天气越来越冷, 时不时会下场雪,有时候是小雪,有时候是鹅毛大雪。
这种天气,一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窝在温暖的屋子里猫冬。
不过也有难得天晴的时候,天空澄澈碧蓝得没有一丝阴霾,虽然没有太阳,却也不至于太冷。
趁着天气好, 昭元帝一行人出发前往凤丘山。
凤丘山那边传来消息,土豆可以收获了。
昭元帝一直关注着这事,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紧让钦天监查看近来的天气,预测到未来可能会有三天晴朗日子,就将出行事宜提上议程。
这次前往凤丘山的人比上次多。
除了裴织一行人外,又添了数位朝中重臣、二皇子三皇子,倒是太后因为年纪大了,天气寒冷,所以这次没有来。
裴织和温如水是唯二的女眷。
半日后,一行人抵达凤丘山。
二皇子和三皇子第一次来凤丘山的庄子,不免有些好奇,两人坐在马背上,朝四周望去。
冬日萧瑟,凤丘山的农田一片荒芜,山上亦难见几分绿意,一阵寒风呼啸而来,教人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虽然今儿没下雪,但气温并不见多暖和。
不说两位皇子, 就是那些朝中重臣,看到凤丘山周围农田的荒芜之景,也忍不住怀疑,这大冬天的,什么样的粮食还能收获的?
难不成凤丘山这边的庄子也建了玻璃房,是种在玻璃房里?
怀着满脑门的疑问,一行人跟着皇上进入庄子。
庄子抵达一片建筑群前。
天气冷,一路行来,就算坐在马车里,抱着暖炉,也有些够呛,便决定先进屋子里休整一番。
庄子里的管事和陶先生过来给皇上、太子请安。
“陶先生。”
被裴织带过来的裴安璧高兴地过去给陶先生请安,一脸孺慕之情。
陶先生看到自己这位学生,心里也很高兴,裴安璧不仅是太子妃的亲兄弟,而且本身就是个聪慧又勤勉的,这样的学生,谁不喜欢?要不是裴安璧年纪还小,陶先生都想将他留在身边好生教导,收了他这学生。
上次裴安璧回京,与外祖父说过陶先生的事,岑尚书对陶先生的学识十分推崇,觉得外孙能跟着他学习,比留在岑家族学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