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就答:“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但他最终还是被顿弱说服,赐其万金。
之后顿弱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
顿弱都只是问他要万金,秦念所言“月俸”则远不止万金!
【秦念:国贫时待遇可以低一点,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要达到百姓自愿参军的地步。大秦的军功爵制只适用于未能一统之时,此时已是弊远大于利,稍有不慎就是举世反秦。想要革除弊端并且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尽快改革。】
【嬴政:说下去。】
军功爵制的弊端,嬴政当然清楚。
没有战争就无法获得军功,军卒就无从获得爵位。
刑徒、戍卒皆无出路,必生祸端。
嬴政清楚,军功爵制若不改制,他就必须不断发动战争。
如果没有天幕的出现,大秦必然向北逼退匈奴,向南侵吞百越。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即便得到世界地图,知大地之广袤,距离太远的地方依旧难以攻伐。
军功爵制施行百余年,牵连无数人的利益,此时不改制,日后更为困难。
此刻嬴政忽然明白,秦念为何坚称至少声誉前九的君王才能救世。
大秦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仅军功爵制一事,就绝非普通君王所能改制。
【秦念:明朝施行军户世袭制,家中整户随军驻屯。军队在卫所屯田,田地由军户种植。军卒兵农兼务,军属务农并作为正军备选。这种军屯制初期做到了不仅无需供给军队军粮,反而可以让屯军交税。】
【朱元璋:朕已知有军官豪强吞并土地、更有军官私自差遣军卒及家属妨碍农时。】
朱元璋得知此事,当然是因为那些请罪上书。
他不知道秦念为什么在提及军功爵制的时候,突然提及大明的军屯制。
但他知道秦念说话从来不会无的放矢,必有其缘由。
朱元璋已召开数次朝会商议军屯制的弊端,然而百官皆未能给出根治之法。
如今秦念主动提起,他当即自道弊端,以求解决之道。
【秦念:你朝不管屯田是否被强占、也不管是否因天灾人祸减产甚至绝收,都要求屯军上缴定额的粮食。于是越往后,军户逃亡的情况就越严重,军屯制短短几十年就名存实亡,军卒逃亡潮全面爆发。】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即便知道弊端,朱元璋也没想到他引以为豪的军屯制竟然短短几十年就名存实亡。
心惊之余,他再次庆幸天幕的出现。
【秦念:在粮食产量不足的时代,可以施行军屯制,但不能是军民混住。军队耕作的粮食优先自给,余粮上缴国库,可按上缴额度计算军功。】
秦念此言,是指大明也应施行军功爵制?
想到军功爵制的弊端是举世反秦,秦朝二世而亡。
朱元璋决定先静观其变。
且看这位秦皇究竟要如何改革弊端众多的军功爵制。
【嬴政:如何计算?】
看到有新的方式让军卒获取军功,嬴政已然明白秦念打算以何种方式进行改制。
他继位四年时,也就是秦历前二十二年,曾下诏“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这军队屯田、纳粮计算军功一事,可行。
【秦念:……以班为单位屯田耕种,也以班为单位统计产出及上缴的粮食计算军功,分摊到班内个人。班长及以上,按所在军区的排名计算军功。】
关于军屯制的设想,秦念是借鉴现代军制进行修正。
古代的军官名称过于复杂,保留五人一伍的最小单位后,秦念将什长以上更改为现代的班排连营团旅师军。
保留五人一伍,是因为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和现代不同。
【嬴政:可。】
嬴政略作心算,知秦念时期约是以十人为班、百人为连、千人为团、三千人为旅,万人为师,再上为将。
与如今虽有差异,但总体相仿。
班长之下为个人计功,班长及以上按排名计功,这亦是与商鞅所定军功爵制相似。
百将、屯长不得斩首论功,所部集体斩首数量超过三十三首,才能赐爵一级。
【朱棣:若产粮不足以自给,又当如何?】
【秦念:不足以自给,就从其他地方调粮,并派人查清不能自给的原因。如果是土地不适合耕种或面临战事威胁等客观因素,那就不算过错;如果是主观人为因素导致产粮下降,则从责任人上溯至军区最高长官一起追责。】
【秦念:依据各班上缴的粮食进行四比,也可以有效监控各军屯区的情况。四比指的是……】
第162章
张苍震惊地望着后世秦皇对“纵比、横比、同比、环比”的解释。
他精通算数, 本以为此前的“经济学”已是“数学”应用于国政的最佳方式。
如今才发现他远远低估了数学的作用。
这可以监控“军屯区”的四比,亦能用于监控各地的赋税。
甚至不止是赋税,在任何有关“数字”的国政, 四比皆有大用!
【朱元璋:同班纵比?可军卒服役期若为五年,又如何纵比?】
朱元璋连忙问道。
他虽不通算数,但秦念解释得非常清楚。
倘若是如今的军屯制也就罢了,军户终身为军户,可进行纵比。
但秦念明显不认可这种终身军户制,说的是五年服役期。
五年即退役,如何能够纵向对比?
【秦念:初次划分军屯耕地时,将可供五人耕作的土地编号为1234567890——编号前段应是所在郡县乡的编号方便审阅,班内人员的变动不影响土地编号。五年退役制下, 应保障班内始终为老带新模式, 比如退两人补两人。】
【朱元璋:……秦皇大才。】
朱元璋明白固定编号的好处。
大明的军屯制随着军户的生老病死, 耕地需要不断重新划分。
这就给了军官豪强吞并土地的机会。
而这土地编号固定、军卒五年一换的制度,谁敢侵占土地,四比之下无所遁形。
………
老带新模式?
李世民立即就明白秦念所指:
八个老兵带两个新兵,能最大程度维系军队的战斗力。
【嬴政:既然是以十人计军功, 为何只给供五人耕作之地?】
【秦念:这块地足以供养十人, 精耕细作之下可以产出更多余粮换取军功, 减轻国家养军的压力。军队最重要的是战斗力而不是种地,只给一半的地是为了留出训练的时间。等到国富之时,就该废除军屯制转向全职训练。】
【嬴政:五年服役制下,军队人数会不断变化。】
大秦本是耕战制。
但秦念言“全职训练”,嬴政知道这是与“提升军士待遇”相对。
若待遇太高, 军卒却将过多时间用于耕作, 这就如同国家雇佣农民种地, 显然不可取。
既然是等到国富之时,那就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事情。
只是五年服役制下,军队人数若是超出编号,就应增加军屯地并赋予编号。
可等到人数不够,这些多出来的编号之地又当如何?
又怎么确保老带新?
【秦念:常备军队的数量应当相对固定,适时调整。征兵年龄为18-25之间,就是留出调整的空间,优先自愿参军者,其次为年长者。】
【嬴政:善。】
嬴政颔首。
以军屯制缓解军粮之缺后,秦念所言的五年兵役制就比原本的戍役更适合统一六国后的大秦。
尤其适用于内地郡县的驻军。
届时不仅无需供给这部分驻军的粮食,还能将缴纳的粮食就近运往边疆。
【秦念:军屯制下可免除正卒役,体弱者优先在郡县内军屯。渴望建立功勋的军卒可以申请前往边疆服役,只要体魄合格就优先择取。苦寒之地即使没有发生战争且不能耕作,也应按照服役的年限获得军功,且所有待遇一概从优。】
【秦念:战事若起,可调郡县兵参战,五十岁以下的退役兵暂时填补郡县兵空额,若战事需要再调取退役兵。】
“陛下,臣认为可行!”
王翦来咸阳只是想教导韩信,已不愿参与军政之事。
此次入朝,是因这次天幕定是两位秦皇之一,故陛下诏令他务必入朝。
他原本只打算旁观,不参与议策。
然而军屯制一出,王翦不得不出言。
他清楚边军倘若皆为渴求战功或体魄强健者,这种军队将有着何等可怕的战斗力!
郡县兵、退役兵的调动,更是让王翦看到五年服役制的最大优点——
大量接受过长期军事训练的预备兵源。
【嬴政:可。】
此言一出,嬴政的民心上升十余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