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38)

  刚才怼得太爽,不小心违反规则。

  她只能假装自己所处的后世已经确定禅让为假、《竹书纪年》的记载才是真实历史。

  这样应该可以糊弄过去。

  ………

  尧禅让舜不是历史是故事?

  故事本是“过去的事”,但秦念所言的“故事”一词,“理解”起来指的是“编造的事迹”。

  尧并非禅让于舜?

  那舜如何即位?

  “上古圣王,竟是如此?”

  刘彻自言自语,复而有所明悟:

  难怪秦念对儒学如此厌恶。

  姬周伐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至德”。

  舜夺权上位,被传为禅让的圣皇。

  春秋笔法,恐怕也不是始于儒家的孔子。

  “舜禅让禹。”

  刘彻再度尝试,这句话却再度被天幕所阻。

  难道是“舜禅让禹”属于史实?

  还是说“朕以为这是史实”,故而不能示于天幕?

  【李世民: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直言舜禅让于禹被阻,李世民换个方式询问。

  他同样疑惑于舜禅让禹为何不能道出。

  【秦念:舜禅让禹也是故事。】

  【刘彻:舜禅让禹。】

  是因他不确定当时的史实如何,才会被天幕以规则二限制。

  刘彻得出结论。

  当秦念笃定地说出舜禅让禹为假时,他才能将此事道出。

  由此可见,并不能借助天幕规则判断史书真假。

  ………

  各朝儒生皆震恐。

  圣王禅让居然都是“故事”,而不是史实?

  那基于圣王之说的儒家经典算什么?

  孔子是否知道真相?

  儒家该何去何从?

  ………

  秦念疑惑。

  刘彻怎么成复读机了?

  很快秦念就反应过来。

  刘彻回的不是自己,他是在回答李世民那句“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应该是网络波动导致刘彻的回复晚了一步。

  看群里的没人再说“禅让”的问题,甚至没人再搭话,秦念贴心地选择转移话题。

  在皇帝聊天群聊禅让,确实有点超纲。

  太容易背离人设了。

  【秦念:至于努力治国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董仲舒的回答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应当以仁德治理天下。】

  董仲舒无奈。

  他答陛下此问的策论很长,绝非“努力的方向错了,应以仁德治理天下”这么简单。

  但细想之下,秦念之言却极为精炼。

  将他引用的经典全部剔除之后,剩下的也确实是这样一句话。

  再想到他的引经据典引据的极有可能是错误的经典,董仲舒再叹。

  儒家之道,前路渺茫。

  【秦念:当然,这里没人真信以德治国。真信这话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都相当难看。】

  虽然看不到声誉榜排名,但群里这十二个皇帝的排名肯定不会低。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二策,为了论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还花了不短的篇幅贬低秦朝的依法治国。

  还以周朝有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证明用仁德教化万民才可以使天下大治。

  要不是担心再次犯规,秦念非得把“成康之治”拿出来嘲一遍不可——

  21世纪都做不到犯罪率归零,周朝却能四十年不用刑法?

  这分明是这四十年里不管谁犯罪都不会受到惩治!

  董仲舒又说秦国以法治天下,使得周朝传导下来的仁义遭到破坏,以至于奸邪不止,简称:

  周朝不用刑罚就没有犯罪,社会风气真好。

  秦朝以法治天下,刑罚不止犯罪不息,社会风气真差。

  对此秦念的评价是:

  神经。

  【刘彻:有人真信?】

  刘彻惊讶。

  怎么会有皇帝真信“以德治国”?

  外儒内法,法才是治国的关键。

  严法都压不住的贪官污吏,以德治国之下只会更加猖獗!

  看到陛下这句疑问,董仲舒默然许久。

  但更令董仲舒绝望的,却是秦皇所说的以德治国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很难看”。

  天幕禁止谎言。

  《春秋》是“春秋笔法”,圣王不是真的圣王。

  董仲舒早就知道改史有错,可直到此时,他才发现改史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史书有如此多的谬误,何以观往以知来?

  【秦念:规则限制下朕不能细说,但——刘秀,你怎么看?】

  第27章

  【刘秀:……】

  刘彻看得出秦念点名刘秀, 实则是说有大汉的皇帝相信“以德治国”。

  刘秀不言,则是认可秦念所言。

  他看向声誉榜排名靠后的刘姓皇帝,无法判断出究竟是谁如此蠢笨。

  ………

  刘秀沉默以对, 秦念也没有继续为难他。

  她这句询问就只是想表示“真有汉朝皇帝以德治国”这一点,并没有一定要刘秀作答的意味。

  根据聊天群的规则,刘秀也没法说出汉元帝刘奭的具体史实。

  【秦念:话又说回来,以德治国虽然是个笑话,但董仲舒提议完善察举制与兴办太学却是你刘彻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此刻看到后世秦皇的赞赏,董仲舒却是没有多少喜悦。

  正相反,秦皇如此表现,反倒体现他对儒家的贬斥不是出于私心。

  【刘彻:朕以为你会将儒家贬得一无是处。】

  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刘彻暂且抛开“哪个蠢人以德治国”的疑惑,先为秦念的褒赞而得意。

  【秦念:等到后世某些帝王的话题, 你会知道朕为何如此厌恶儒家。】

  【刘彻:朕要听察举制。】

  过错看得太多了, 刘彻现在只想看功绩。

  就算是汲黯, 也不会愚直到连续说他那么多的过错!

  董仲舒按了按眉心,聚精凝神。

  儒家之过往不可知不可追,前路却总要有人去走。

  【秦念:元狩四年,察举制早就成型, 没什么好听的。】

  【刘彻:……】

  看着这串省略号, 秦念后知后觉。

  【秦念:你是想听朕夸你?】

  “非也!”

  被判定为谎言, 违反规则三。

  刘彻恼羞成怒,民心的上涨都无法安抚他。

  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用,毕竟秦念不在此处,甚至看不到他的愤怒!

  刘据紧抿着嘴,知道此时不能笑。

  【刘邦:何谓察举制?】

  刘邦既是为后代解围, 也是想知道察举制究竟为何物, 为何被称之为极大功绩。

  又能否用于此时。

  【秦念:建元元年, 刘彻继位的第二年,他下诏让列侯与高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其实汉高祖刘邦才是开察举制先河的人。

  只是规则限制,秦念不能说。

  ………

  刘邦已然从此言中看出刘彻所为是沿用他的制度:

  他立国的第二年就下令“诏举三老”,此后又要求郡国按“品行、仪表、年龄”举荐人才。

  也对,秦念所说的功绩是“完善察举制”。

  “察、举……”

  刘邦点点头,等待秦念继续谈刘彻完善后的察举制。

  此项政策不同于先前需要足够的国力及君王威势,他可以直接借用。

  【秦念:刘小猪,虽然你想听朕夸你,但是好端端的察举制,你为什么要听从卫绾的建议,不取法家与纵横家?百家凋零的根源就在于此。】

  抑黜百家的开端其实不是董仲舒。

  是刘彻即位的第二年初次举贤良,卫绾就上奏“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刘彻采用了。

  这意味着儒家此时就已经凌驾于百家之上。

  很多人认为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上的大统一,秦念承认这一点。

  但她不认为百家争鸣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分裂。

  如今没有“尊崇儒术”,却是融合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

  谁也不知道汉武帝若是选择百家争鸣,华夏会走向更好还是更差。

  人有喜恶,秦念就是讨厌儒家的诸多糟粕,惋惜百家争鸣变成百家凋零,华夏文明从璀璨走向腐朽,到这个时代才得以浴火重生。

  何况这只是用于娱乐的聊天群,又不是什么严肃的正式会议。

  秦念当然凭着喜好说话。

  反正甲方给的人设不包括公正客观。

  【刘彻:……】

  刘彻总不能说是为了争权。

  他登基后,朝堂诸事都要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崇黄老之学,所以他重用忠于君王的儒家。

  卫绾此议看似针对法家与纵横家,实则是假二者之名针对黄老之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