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39)

  他当时找借口罢免卫绾,也是因为卫绾相对其他儒者太过忠厚,不能助他争权。

  改任敢于与太皇太后相争的窦婴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为太尉,再任儒者赵绾为御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术,负责护卫宫内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刘彻本以为可以与太皇太后一争。

  结果惨败。

  窦婴田蚡被罢免,因外戚身份方免于一死。

  赵绾、王臧二人死于狱中。

  正是因为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刘彻清楚地知道只用儒家会是什么后果。

  尊崇儒术只是他认可天人感应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借助董仲舒之策论助他集天下之权。

  实际上他依旧重用百家——如法家张汤、纵横家主父偃。

  但秦念说百家凋零始于这次“罢法家纵横家”,刘彻恼怒却无法反驳。

  身为优秀的君王,刘彻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虽然只是禁各家被举贤良,依旧会重用这些学派。

  但如此施为,就已是扬儒抑各家。

  非他所愿,却实为他之过。

  【秦念:不过看在你当时年仅十六岁,朕就不骂你了。】

  其实是刘彻两次提醒她犯规,秦念不好意思太过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内容,也不难猜出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怎样积极地想要争权。

  然后被无能但资历够老的窦太后轻松送走。

  【刘彻:你可以直接不说。】

  先前刘彻就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就算秦念不说这个问题,他也不会再只取儒家贤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们干的那些遗祸后世的事情都说出来,朕心里不痛快。】

  【刘彻:……】

  想起秦念的处境,刘彻竟无言相对。

  儒家独大,百家凋零,华夏不断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亦可称之为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这种基业……

  等等,秦念这语气怎么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刘,又不姓嬴。

  华夏……

  刘彻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华夏二字。

  他曾以为秦念是以此避开规则限制,但现在想来,竟更像是视过往朝代皆为华夏?

  难道这就是秦念于南越一事言“收复”的原因?

  ………

  别说其他年长的皇帝,就连年纪最小的刘弗陵都察觉出不对劲。

  “朕应该……没做错什么事吧?”

  虽然他才十五岁,但仔细想想,秦念是后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