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两年,陈豨反、卢绾反、英布反。
刘邦知道,平定这些叛乱之后,他剩不了多少时间,也做不成什么事了。
天幕上次为刘彻而启,持续两个时辰。
刘邦不希望这两个时辰空耗。
【刘恒:阿父以布衣之身平乱兴民,继三皇五帝之业,顺乎于天、应乎于人。】
看着恒彻秀相继发言,连刘盈都没以“阿母说”开头,秦念默默地将文本框里的字不断删增。
【李世民: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此为正主御正臣,海内得安。】
李世民倒是讨巧,这就是唐太宗评价汉高祖的原文,稍作了一些改动。
秦念继续修文。
武曌、赵匡胤、朱元璋、朱棣等人也纷纷发言,无一例外都是盛赞。
要是刘彻这么问,收获的评价很有可能褒贬不一,但汉高祖在后世各朝的风评都是相当高。
夸赞看多了,秦念反倒出现了一点逆反心理。
倒不至于说夸汉高祖的人多了,她就非要标新立异贬低一下。
【秦念:你们这是在写悼词吗?】
只是这么个夸法,真的好像在赛博上坟。
她决定还是不上坟了。
【刘邦:哈哈哈,看身后之名,岂不就是在看悼词?吾大慰矣!】
刘邦当然欢喜。
得后世如此盛誉,尤其是盛赞他的人多是声誉榜排名极高的皇帝,刘邦岂能不喜?
甚至他的民心都因为这些赞誉跃升数十名!
【刘邦:不知在秦皇之时,吾有何名?】
只差秦念没有给出评价。
这也是刘邦最想知道的评价——秦念是后世最晚的皇帝。
【秦念: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华夏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其他人,秦念的评价虽然也是称赞,却显得尤为收敛。
刘邦亦是收敛了笑容。
不是不喜,而是看到“华夏史”时本能地感觉到其中的厚重。
秦念已经多次以“华夏”代指各朝。
………
“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半句不是秦念的评价,她直接引用那位对汉高祖的评价。
而她自己对汉高祖的评价——
【秦念:朕认为,汉高祖是华夏唯一一位出身布衣、并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的皇帝。】
刘邦再度开怀大笑!
这是他最喜欢的评价!
而在淮阴侯府外——
太子刘恒不仅哭,还是流着眼泪的真哭。
当然,还得大声哭。
前者哭给围观的黔首看,后者哭给府内的淮阴侯听。
守卫侯府的卫士们都觉心惊胆战。
毕竟被他们拦在门外的,是大汉的太子!
但这是淮阴侯的命令:不准任何人进门。
——虽然他们实际上忠于陛下,但此时显然应当听从淮阴侯的命令。
所有人都看得见天幕,他们当然知道淮阴侯口中的“任何人”其实就是指太子刘恒。
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他真哭啊!
此刻只能暗自祈祷淮阴侯尽快改变主意,迎太子入府。
韩信听不见刘恒的哭声。
他认为哪怕是站在门口,都会显得他迫切想要认刘恒为义子。
【刘邦:吾尤喜此言!】
朱元璋却是脸色相当难看。
他亦是起于布衣。
秦念此言,分明是说他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但朱元璋却无法反问,一则他不知是否自己往后亦行汉武晚年之事,二则天幕限制不得提及此时史实。
【秦念:时间尚早,不如聊聊你过往的峥嵘岁月。】
现在提议聊过往岁月,就是水到渠成。
秦念点点头。
刘邦突然要求后世给出评价,应该就是在帮她引出这个话题。
同为打工人,就是应该互相配合。
没毛病。
【刘邦:朕之过往如何算得上峥嵘岁月?这怎么敢当呢?】
秦念啧了一声。
太对味了。
看看这个自称——
某、吾、朕。
搁这依次递进是吧?
她甚至看得出刘邦是在以疑问句避开禁止谎言的限制。
【朱元璋:不若先聊入关者王。】
这话当然是针对秦念。
朱元璋早就看出秦念对嬴政相当恭敬。
既然如此,他定然不喜言秦之过。
………
入关者王?
想到大秦亡于汉,嬴政当然猜得出这“关”指的就是关中!
【刘邦:这都是后事了,还是先说过往!】
刘邦得顾及始皇帝时期的自己,这是其一。
其二他了解人性,秦念此人出言无所顾忌全凭个人喜恶,俨然无论如何言语皆为民心所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
无论秦念说出何等怪诡的言辞,其民心皆稳居第一。
其所恶者,必为后人所恶。
还不仅是秦念治下之后人,甚至会影响后世汉帝所治之民。
刘彻的民心就常因秦念之言大幅波动。
这朱元璋明显对秦念有怨,既有可能是因为其国亡于秦念,也有可能是因为秦念多次夸赞大汉,有贬抑后朝之嫌。
既然如此,刘邦更不能介入其中恩怨。
【秦念:比如你年少时不事生产,不仅自己在家白吃白喝,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寡嫂家蹭吃蹭喝,蹭不到就心生怨恨?】
刘邦叹气。
他倒是想要避开与始皇帝的矛盾,结果这朱元璋一提入关,秦念立即就从对他的赞扬转变为尖酸刻薄。
他冤呐!
刘信看着天幕,苦笑。
他的阿母则是捏紧了袖口。
她的丈夫是刘邦早逝的大哥刘仲。
刘邦常领朋友上门寄食,然她与刘信孤儿寡母,家中本就贫困。她实在忍无可忍,就以勺刮釜暗示无羹。
后刘邦发现釜中有羹,就怨恨于她。
就连给刘信封侯,都是太公多次相劝的结果。
给她的孩子封的侯,更是用于羞辱她的羹颉侯。
这几年来,她一直在后悔当初做错了。
可后世秦皇此言,却像是在为她不平。
错不在她?
【刘邦:咳,此事就不必提了。】
【秦念:不必提?你不还记着仇吗?现在你寡嫂的儿子刘信还顶着羹颉侯的羞辱性称号。】
第35章
秦念倒不是被朱元璋影响。
而是朱元璋都提“入关”了, 显然就是在拱火。
她身为始皇后人,不受影响说不过去,所以只能扮演受到影响。
那就必须得把羹颉侯拿出来说事了。
………
刘信面红耳赤。
羹颉侯之名不仅传遍汉室天下, 还流传至后世,为后世秦皇道出。
【刘邦:改!朕这就给他改封为舒侯!】
秦念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是因为觉得刘邦扮演的汉高祖不像汉高祖,而是太像了。
舒侯,听着是比羹颉侯好听得多。
但问题是羹颉侯的封地就在舒县。
改名,还真就只给改了个名。
简直就是把“记仇”二字刻人设上了。
秦念没有追问这个问题。
她的人设又跟刘信没什么关系,再深究就不像是报复刘邦入关。
………
刘信之母喜极而泣。
信不必再背负“羹颉侯”之名,其后代也不必再背负此名!
就算再有人提及此名,天下人也皆知此事错不在她,而在刘邦!
【秦念:司马迁, 你在《史记》上写刘邦“常有大度”, 用“大度”这个词来夸他, 你不会觉得心虚吗?】
刘彻时期的司马迁擦了擦额上的冷汗。
他还没著书,怎知那时是怎么想的。
若不计高祖与寡嫂之怨,高祖为人仁厚,经常施恩于他人, 这不就是大度吗?
【刘邦:吾常有大度, 常有嘛。】
刘邦连忙辩解。
他若是不辩解, 岂不是往后的史官都会为了“不心虚”将他记载为度量狭小?
常有,那就是偶尔不大度,总的来说还是大度的嘛!
【秦念:《史记·高祖本纪》开篇还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是真的吗?】
【刘邦:……】
刘邦早就知道秦念记仇, 但没想到能如此记仇!
【秦念:还有什么喝醉了的时候,旁人经常看到你身上有龙盘旋,对此感到奇怪?】
【刘邦:此言可以休矣!勿言之,勿言之!】
刘邦是真的不想再听下去了!
他若是知道后世常用的话,就该知道此时的心情叫做“被公开处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