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83)

  朱元璋和朱棣才是对此最为震惊的皇帝。

  他们曾对这个谣言深信不疑。

  朱元璋对女子的贬抑,甚至也受到了高阳公主私通之说的影响。

  而儒家越是重视女子的贞洁,造谣公主私通就越是令人齿冷。

  安能无耻至此?

  ………

  各朝的儒生此刻皆感受到如芒刺背。

  诬陷君王娶弟媳、诬其太子仁弱、诬其公主与人私通……

  董仲舒只觉得眼前一黑又一黑。

  后世的儒家,怎会无耻到这种地步?

  这还不是普通的儒生所为,是能够修史的史官!

  他甚至能够理解秦念对儒家的厌恶了。

  因为就连他这个篡改孔子思想的人,都觉得这种程度的改史,违背了基本的礼义廉耻。

  【刘彻:唐朝的皇帝不错,没有给我朝编造这样的伪史。】

  关于李世民的谣言实在太多。

  以至于刘彻都摒弃“猪凤”的嫌隙,出言称赞唐朝。

  【秦念:你朝的伪史,多是你朝的皇帝自己编的。】

  西汉史的可信度在有皇帝以来的各朝中确实是最高的。

  但跟唐朝的关系不大。

  首先当时的儒家还没后世那么癫。

  此外东汉既是西汉的继承者,又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所以东汉修西汉的史书时会更客观:

  既不能贬低,也无需过度褒赞。

  最后是距离宋那么癫的儒家有着相当久远的时间差,还有大唐顶在前面当挡箭牌。

  【刘彻:朕未曾改史!】

  【秦念:没说你,不必对号入座。】

  【刘邦:咳咳。】

  刘恒亦是不自觉地咳了一下。

  好在他不能发言,不会像阿父那般咳两声都被天幕收录。

  他现在相当舒心。

  天幕出现之后,他就是高祖亲口认可的继承人,他无需担忧得位不正而事事忍让。

  高祖认可推恩令,各诸侯则不能反对他推行此策,诸侯之危骤减。

  太子刘启是将来的明君,后事亦无忧。

  就连皇后,有高祖之言,窦氏不能再干政,不会再影响启儿治政。

  【秦念:言归正传。二凤,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养小李治了吗?】

  【李世民:已经知晓,谢秦皇赐教。】

  李世民再度看向三岁的雉奴,目光极为柔和且坚定:

  要养于身侧,不能偏爱承乾与青雀甚于雉奴。

  不能让雉奴直面谏臣的指责。

  纵使雉奴做错了什么,谏臣也当先告知于他,再由他来教导雉奴。

  【秦念:那接下来就谈谈科举制。】

  第61章

  【李世民:可是科举制有何弊端?】

  由于秦念不断指出他治政的各种问题, 李世民已经开始遇事先怀疑自己。

  在想到科举制与儒学的关联后,他更是不自信。

  【秦念:有弊端。】

  李世民暗叹了口气。

  已做好被秦念直接指责的准备。

  【秦念:但科举制只有不够完善的弊端,它依旧是察举制的完美上位替代。】

  【刘彻:上位替代?】

  【李世民:如何完善?】

  刘彻和李世民的问题几乎是同时刷出来。

  秦念犹豫两秒, 决定先回答刘彻的问题。

  毕竟从“始皇后人”这个人设来看,她肯定是要优先为祖龙解惑。

  说到科举制,三个千古一帝里就只有祖龙没发声。

  真是坚持高冷人设不动摇。

  【秦念:科举制,指的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秦念:刘彻,你为察举制增设茂才、明经、明法三科,并通过对策、试经等类似考试的方式考核人才,所以科举制也可以视为起源于汉朝的察举制。】

  【刘彻:哼。】

  现在刘彻看“上位替代”这四个字才觉得没那么刺眼。

  原来科举制也是抄他的。

  那他就勉为其难看看这科举制有何“上位”之处,再考虑要不要用以取代察举制。

  【秦念:而察举制与科举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察举制需要权贵来举荐, 但科举制可以“怀牒自列”, 无需经过他人评定。】

  【刘彻:自列者诸多, 如何判定优劣?又有谁能为其人品才能作保?】

  刘彻不是在质疑科举制。

  既然秦念说科举制是“上位”,则必然是优于察举制。

  他只是说出他看到的弊端,如此在采用科举制时,就无需自行摸索如何避开这些弊端。

  却见秦念并未迅速作答。

  他知道这大概率是作答时被天幕限制, 秦念应会设法避开规则。

  ………

  李世民原本想替秦念作答。

  但在想到“科举制只有不够完善的弊端”这一点后, 又选择了沉默。

  科举制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那他还是不要作答。

  若是答到“不完善”的部分,岂不是又要被汉武帝所讥?

  群里除了秦念,就数汉武帝最喜讥讽他人。

  【秦念:报名人数过多,就用分级制度进行筛选:乡试、县试、郡试、国试、殿试,逐级往上考。】

  秦念回复慢, 当然是因为又去找甲方了。

  如果科举制只能谈唐太宗时期的部分, 那她就不能细说“完善后”的情况。

  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不提是哪个皇帝完善了哪些部分, 那就不违规。

  其实这个限制也有规避办法。

  那就是把具体事件与人员拆开讲,按照天幕的逻辑:

  上一句没有谈及具体的人,不违规;而下一句只有人名,那也不违规。

  但秦念也不打算说封建时期的科举制。

  【李世民:这五试分别是指?】

  秦念显然是顾及始皇帝,故而以大秦的郡县制进行分级。

  但如今的科举制只有解试、省试二试。

  ——唐朝的“省”指的是尚书省礼部主持的中央考试。

  秦念的五试显然与现在不同。

  意识到秦念不是在介绍此时的科举制,极有可能是完善之后的科举制,李世民立即发问。

  ………

  朱棣也发现秦念所说的科举与他采用的方式不同。

  大明的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即便是计入院试之前的县试与府试,那也是六试而不是秦念所说的五试。

  这是秦念避开规则限制,说出了后世的科举制!

  【秦念:乡试,由中央出卷,将试卷送往各乡,参与考试后及格者可入学乡学,并获得参与县试的资格。】

  秦念没有说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这些科举制都各有优劣,她决定取长补短一步到位。

  直接按照秦朝的郡县乡三级,来解释她完善的科举制。

  之所以秦念确定自己是在“完善”而不是胡说八道,当然是因为她借鉴的是现代的教育制度及公考制度。

  【刘彻:试卷?如何确定“及格”?】

  刘彻可以理解“试卷”是“用于考试的卷轴“。

  但一份卷轴,又如何能测试出哪些人合格?

  【秦念:试卷——忘了得先说造纸术了。】

  【秦念:纸张类似绸缎,但墨迹不会晕开。配合类似印章的雕版印刷术、和单字印章自由组合形成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将书籍的价格降下来,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

  秦念在网上搜索古法造纸术印刷术及改良法,一并发到群里。

  【秦念:各朝的墨家或工匠也可以不断改进纸张、墨水等相关工艺,廉价、易携带、可大批量印制的纸张将全面替代简牍。】

  嬴政看向少府。

  少府主动领命,并请求征调墨家弟子协助。

  “可。”

  大秦一统之后,始皇帝没有采用墨家的兼爱非攻,依旧积极备战。

  秦墨早有离秦之意。

  但天幕初次出现,却告知所有墨家弟子:

  百家凋零,唯有儒家独大,最终华夏不断衰落,以至于华夏如同“夜郎国”面临三境强敌。

  此时始皇帝兴建百家学宫,欲再兴百家。

  秦墨众人商议之后,最终决定留在咸阳。

  墨家之学,不能凋零。

  【刘彻:“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有何益处?】

  和不管东西好不好用,先拿到手再说的嬴政不同。

  刘彻致力于先弄清楚他所有不懂的东西。

  正如他多次以策问的方式向有才能的人征求答案一般。

  【秦念:知识被垄断,察举制和科举制所征得的人才,则多出自世家。“凌驾”于皇室之上的五姓七望就是这么来的——不管朝代怎么更迭,官吏依旧出自这些家族。】

  【秦念:朝代更迭影响不到他们的地位,这些世家门阀也不会顾及国家的死活,所以卖国求荣、损国利家者比比皆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