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阁老尤华鑫刚想要说什么,站在他身后的户部尚书常有作就拉了拉他的衣袖。是,大家都没想到恭王想以这样的身份登基,大家想的都是嗣皇帝,过继先帝膝下,恭王嫡子嫡出的身份是他的一大优势,可没想到他要把优势变成根本。
以后恭王登基的理由就从深受先帝爱重,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继承。恭王好深的心思!先前还在想恭王掌控宫中、宗室和军方,为何不直接弄个遗诏出来,还让他们议什么议,原来在这儿等着呢。
“礼法所在,本该如此。”徒瑾是摆明车马支持徒耿的。徒瑾说完还斜了礼部尚书李光一眼,李光能说什么,嫡庶继承礼法本就如此,只能低头道:“臣附议。”
“王爷以太/祖嫡子嫡孙之名继承大位,名正言顺,正本溯源。”顾山又补刀了一句。
这句话就过分了啊,什么叫正本溯源,这是说先帝的皇位来路不正吗?大臣们也是和先帝君臣相和几十年的,人走茶凉也没这么快,先帝的尸身可就摆在他们身后的寝殿中呢!
夏启文阁老不能忍这个,立马反口直击道:“顾将军这话错了!论礼法,先帝乃是□□正妻所出,亦是嫡子;论功绩,先帝三征西蛮,荡平蜀中,治国理政,抚顺安民五十载,文治武功卓绝;立功立言立德,功绩不菲,怎么在顾将军嘴里就成了不正!”
“我什么时候说先帝不正了,我说的殿下继位名正言顺,本来就是啊!”顾山现在一副“我就是个粗人,我真的是无心之言,就是你小心眼儿臆测的,我才不承认呢~”的无赖表情。
夏启文恨恨瞪了顾山一眼,又小心观察了徒耿的表情。夏启文当然不在乎顾山一介武夫,他怕的是徒耿有这样的心思,把先帝一脉打成“不正”窃取皇位的了。
徒耿说完一句话,就回到了老僧入定的状态,夏启文和顾山吵起来他都不带睁眼看一看的,谱儿摆的倒大。
心里还惦记这先帝的不止夏启文一人,摆明车马要做新帝心腹的也不是一个人,被请来议政的重臣们分成两拨开始吵,如同菜市口的升斗小民,计较那三分一厘的得失。
众人慷慨激昂的把自己的观点都抒发完了,越吵声音越小,最后突然安静下来,他们才发现自己吵嚷了半天,都让徒耿看笑话去了。
在朝上屹立几十年,如何能让还没登上皇位的徒耿小看了呢,重臣默默停下来。
看他们不吵了,徒耿才懒洋洋得开口道:“皇叔父功在千秋,明君所为,大礼在即,礼部抓紧写祭文吧。”
徒耿开口定下了基调,他不会打倒一切。
噗通!
夏启文那一颗忧国忧民的老心终于落地了,不追究就好了啊。
比起掀翻先帝一朝,徒耿想以嫡子嫡出身份登基那更本就不是事儿啊!
国人都是这样,擅长折中、妥协:你说要给密闭的屋子开扇窗,他死都不答应;你说要把屋顶掀翻了,他就能接受开一扇窗了。人性所在,上至阁老尚书,下至布衣百姓,莫不如此。
重臣商议好了,早朝的时辰也差不多到了,徒耿吩咐戒严的士兵可以通知大臣们来上朝了。
身着丧服的大臣们鱼贯而入,为先帝举丧。夏启文作为朝臣第一人,带头请徒耿继承先帝遗嘱,早登大位。
现在就不能像秘议的时候那么实在了,徒耿自然是不答应的,只说自己“才德浅薄,不堪重任”。
朝臣们自然不答应啊,又轮番夸赞徒耿,血统、出身、德行、能力、才干、妻族、母族……甚至连八字都拿出来夸耀了一番,做够了三辞三让的把戏,徒耿才假惺惺得登上丹陛,坐上龙椅。
“五子谋逆,太宗崩。群臣拥戴,高宗自陈才德不足,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众臣跪请,高宗方允。高宗自幼抚于太宗膝下,太宗爱甚诸子,高宗以父称之。”这是后世对这场假惺惺登基的评价,爱甚诸子,是啊,做磨刀石也要有资本;以父称之,没错,叔父也是父。
徒耿答应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大行皇帝丧仪,徒耿的登基仪式,王朔的封后仪式等等都要靠后。徒耿登基后恩及女眷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封王朔为皇后,王朔名正言顺的把自己在宫外的班底叫了进来。
王朔以为先帝祈福、调和阴阳、善待百姓的名义,放出了许多宫中执役的宫女、女官,内侍也被重新排查了一遍,先帝丧仪期间,宫中、京中戒严,到处都是手致大刀长矛的兵士。
在一片忙碌中,皇后娘娘醒来的喜讯,并没有那么引人注意。
王朔是个讲信用的人,她说三天后让皇后见康乐侯,自然说话算数。至于当天晚上先帝驾崩,第二天早上徒耿就取得朝臣支持登上皇位,这就不是王朔该告诉皇后的了。
自从大皇子兵变失败之后,康乐侯一直被看管在府里,大家暂时还没抽出手来料理他。时间过不两三天,康乐侯满头青丝就花白了,可他面无惧色,脊背挺拔,比以前那个好酒色、喜歌舞的酒囊饭袋模样好看了一百倍不止,王朔宁愿看他这幅气死人的样子,也不愿伤眼看他装出来的窝囊样儿。
但是皇后可能不这样想。
“为什么?为什么!本宫待你不够好吗?给你的尊荣不够多吗?为什么谋逆!”王朔就是站在殿外,都能听到皇后嘶吼咆哮的声音。这样可不好啊,皇后的身体可经不得大起大落了,她最后的作用还没发挥,别自己就把自己气死了,王朔皱着眉头想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红楼 简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