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在西汉庖厨养娃_万重泉【完结】(115)

  行囊渐渐置办妥当,八日过去,正好她们出行的“传”也办下来了,期间田氏仍无音信,她们便按原计划,在六月初二这日出行。

  鸡后鸣九分,天边蒙蒙的清灰,本固里好几家来送。

  “路上当心,找到阿母尽早回来。”

  陈家的大母给她们备了饵饼,是用米粉揉水做的,拿着还热乎,塞在她们车上,

  “拿着路上吃。”

  还有曹氏给塞的鸡子,邓家的豆脯,刘家的菘菜……

  “够了够了。”

  季胥接也接不过来,抱个满怀,一眨眼的工夫,牛车多了好些吃食。

  几家亲热的,并些瞧热闹的邻居,乌泱泱的人,直送出谷口。

  “这打扮真像个小子,怪俊俏的,慢些走,仔细路上的石头颠坏了你的车。”他们在后头道。

  陈穗儿不舍季珠,一直在车旁拉着她的小手跟着走,说:

  “以后谁还陪我玩小儿戏呢。”

  只见甘家的轺车正要进来,甘王女自车上下来,拉着季凤说了好些话,两个小女娘依依惜别,交换了袖中的手巾。

  “我等着你回来。”甘王女道。

  “我回来咱们去摘菱芡。”季凤道,“你腿脚不便还出来,快回去罢,仔细招了露水腿疼。”

  阿耐陪着来的,给备了肉脯,并五升的糗粮,这也是种干粮,一件件的交代道:

  “肉脯是王典计他老人家的,这糗粮是我做的,拿稻米、菰米、胡麻、枣脯磨成屑,炙熟了的,你拿水拌一拌就能吃。”

  “好了好了,你们那处也该了了,我这里还要祭祖神呢。”

  祖神,是这时候的路神,百姓出行前都会祭一祭,以葆路途平安。

  只见王典计在路边设了小土坛,上头燃火,催着季胥来拜了,自己沿着坛边,向地下祭酒,嘴里嘀嘀咕咕的:

  “今既出行,道路开张。风伯雨师,酒道中央……”

  牛车吱吱呀呀渐渐走远了,旭日初升,季胥回头再看,远处送行的人只能看清个黑点了。

  “阿姊,小珠,你们瞧,前面那路竟宽成那样!”

  她们从乡里颠簸的小路走了几十里,只见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现在眼前,两旁的山,硬生生的被堑开了,山中多出一条道来。

  “什么人修的?连山也能劈开!”季凤惊道。

  “这是驰道,只有朝廷才能主张修缮,倾注了诸多的人力。”

  走惯了坑坑洼洼的小路,这驰道在季胥眼里也是条“高速公路”了,毕竟有三十米宽呢,分成三股道,还修的平坦。

  不过,这中央三丈,也就是最中间那股道,并非普通百姓能走车穿行的,乃是君王车驾的专有道路,也叫做“天子道”。

  普通吏民走两侧,若擅自行走“天子道”,车具要被缴收。

  对季胥来说,能走两侧的旁道也是好的,这比小路不知好多少,对没有减震的牛车来说,不颠簸就是对屁股和腰椎最大的友好,她一挥鞭,将牛车赶上旁道。

  日头西晒,还能借这山头躲躲阴,真好。

  不紧不慢的赶路,偶然看见奔走各地传递文书的车辆马匹,穿梭在道上,凤、珠新奇不已。

  “瞧那枣红的大马!在乡里可是见不着的,难怪修驰道,用处竟这样大。”

  季珠好奇道:“我们的传,也是这样传递着办好的?”

  季胥笑了说是,便见她恍然大悟,像是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作体系一样,小脑袋瓜里不知在想什么。

  黄昏时分,她们走了有百十里路,如期到了陈邮人所说的驿站。

  这驿站是比邮舍更高级别的邮书迎送之站,邮舍的邮人是步递,这驿站的驿卒是马递。

  院里还能看见驿卒翻身下马,大步进了舍内,后头有厩夫牵了马去饮喂。

  除了这些公职人员,驿站也接待外出的百姓,按客舍好次收钱。

  季胥跳下车,牵牛入内,凤、珠两个头回来这样的地方,在车上探头张望。

  “这就是驿站了。”

  “干净的。”

  她们说道。

  “站住!”

  只听望楼上一声喝,一小吏探着身子,手指她们道,

  “今日驿站不接外客!”

  季胥道:“不知是何缘故,我们一行赶路至此,再向前要三十里外方有落脚的邮舍,天黑前恐怕赶不到了。”

  那小吏高高在上道:“明儿督邮大人要下榻驿站,你瞧这里外才叫扫的多干净,要你住进来岂不污秽了?”

  “我们走时定将所经之地扫干净,不教费事。”

  小吏说罢便挥手驱赶她们,任季胥说软话商量也不松口。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东西,我们身上又没泥点子,哪就污秽了?他是督邮的王八小儿么,这样奉承,住都不让住了。”

  走出院门,季凤一阵骂,望了望天色道,

  “阿姊,太阳落山了,咱们还往前走吗?”

  季胥环望一周,道:“不走了,这处墙角避风,借着驿站的人气,咱们扎油布,在这留夜。”

  说话便干,四角立杆,姊妹仨人合力,将油布牵开,个高的季胥负责在高处四角扎麻绳,个矮的季凤则在低处扎,季珠负责帮忙递东西。

  三人配合着,只见牛车上,一个四方的帐篷很快扎好了。

  季凤拍手道:“还是阿姊有主意,王八小儿,不让我们进,还就没有住的地方了!”

  朝那望楼方向叉腰咄了口。

  季珠也学她,小脚一跺,咄了口。

  季胥将小温炉和铁釜拿出来,为赶路,她们路上吃的熟鸡子,并些用凉水拌开的干粮糊糊。

  这会子趁天色未暗,做点热食来吃,只听此啦啦一声,黄澄澄的鸡蛋打入小釜中,煎的外焦里嫩,水一冲汤色变得乳白。

  她们带了个小木桶,半路遇上小河溪流,灌上半桶做补给,这会儿正好用的上。

  面饼在里头煮松,舀些事先配好的料,烫上三颗刘家给的菘菜。

  三人捧着碗,满足的吃了起来,只见远处夕阳正好,边吃边赏,一时心情都好了。

  那小吏在望楼上,只觉一股霸道的香味窜上来,嗅了几下,肚子哀鸣不已。

  他探身望去,只见东院墙旁,那被他驱赶的小郎,带着两个妹妹,对着夕阳正吃晡食,有说有笑的,竟一点不愁苦。

  可怜他馋的直嘬牙,只能咬了口手中干巴无味的馕饼。

  第89章

  驿站院墙外,接连的来了两户人家,俱是赶路到此地,被小吏拦下不让进驿站的。

  一户赶驴车,一户赶牛车,见季胥现在墙角扎下帐篷,都有

  从众结伴的心理,也在她牛车旁停住。

  不过他们没有季胥这样的油布,准备在车上露天的睡一夜,其中一户人家,还问季胥讨了点生水喝,瞧着面善,一问是携女儿投奔亲戚的,可惜不与她们同路,否则还能结伴而行。

  妹妹们当着外人的面,都管她喊“阿兄”。

  “阿兄,这釜和碗筷擦洗好了。”

  “阿兄,被子铺好了。”季凤道。

  姊妹仨钻进帐篷内,拣了个装衣裳的软和的布橐做枕头,躺下睡了。

  隔壁晚到的两户人家,打点了肚子,也渐渐的安静下来,蜷缩在车板上,伴着星辰睡着了。

  次早鸡鸣后,季胥拆了帐篷的油布,湿了一手的露水,隔壁的人家道:

  “还是小郎你这油布备的好,昨儿夜里起一阵风,怪冷的,早上又降露,瞧瞧我们头发都湿了。”

  季胥道:“这两日的确露水重,等过会儿太阳起了又热的厉害。”

  她这油布到时候还需摊在车上晒晒干,这会子简单吃了剩的熟鸡子,打点过后,赶路向吴县了。

  好在后头一路的驿站,都是接待外客的,她们在第五日隅中时分,太阳正盛的时候,赶到了距离灵水县五百里的吴县地界。

  这一路走来,水道纵横,见了杨柳依依,莲花正盛的扬湖,那会儿还早,渔人乘一叶小舟,在湖心起网收鱼,推撵上两桶活鱼,赶着进城卖最早的集市。

  沿路可见盐户拿着官府分发的瓦盆罐子等工具,在门前煮盐晒盐,不过这盐并不是私人的,也不能私自买卖,官府会统一来盐户家采收,按盆给价钱。

  “吴县到了!

  吴县到了!”

  季凤指着远处的西城门阊门,激动的道。

  只见那城上盘楼巍峨,飞阁相连,城墙如巨龙蜿蜒,护城河底下仿佛卧着巨龙的半个身子,太阳底下折出鳞片的粼粼波光,直晃人眼睛!

  吴县作为会稽郡的治所,光城区就有近五十里,城中又套有小城,规模比灵水县大的多。

  她们自门洞入内,仿佛小游鱼入了汪洋。

  只见里头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目不暇接,鱼虾、梓木、江陵木、铜器、锡器、丹砂,应有尽有。

  难怪明代有诗写“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吴地阊门的繁华,早在西汉就可见一斑,虽说不及后世的姑苏城车水马龙,长灯繁华,但在乡里待久了,也有种来到大都邑的震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