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在西汉庖厨养娃_万重泉【完结】(149)

  这交门市内的所有列肆,都是归属官府的,这钱也是由市吏征收的。

  这些日子,季胥她们接连的去了长安各市逛了逛。

  长安总的有九市,分别是东市、西市、交门市、槐市、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道亭市、高市。

  其中东、西二市在城内。

  东市是高祖时候建立的,是个古老的大市;西市在醴家坊,和东市隔着条横门大街,东西对望。

  这二市里有全国各地的大商贾,在市内有巨大的廛室囤货,每日早上一车一车的取出来卖,巴蜀的织锦,关东的粮食,西域的良马、毡毯,塔什干的石榴,身毒的琉璃……可谓是货别隧分,奇货千万,车不得旋,人不得顾。

  凤、珠并小幺她们三个小孩眼睛都看直了。

  “阿姊,那人是不是病了?”

  东市里走来一个高鼻子绿眼睛的外邦人,身量宽胖,满腮的虬须直到胸口,把季珠看的瞪大了眼,又不好多看,悄悄的问季胥。

  “嗳哟,那人两只眼睛绿幽幽的,跟水潭子似的。”田氏也被唬的拍胸脯。

  季胥道:“那些是外邦人,长安有蛮夷邸,专门接待西域、南越、匈奴诸国的使者。”

  “外邦人吃的啥?竟和咱们长的不一样?”季凤稀奇不已。

  这长安城内的东西二市,让她们大开眼界,可这里头同样大小的列肆,赁金又在外头交门市的三到四倍,只能逛了逛,退出去了。

  另又从横门出了城,到了城北的直市。

  这里的货物并无二价,都是一口价买卖,故才得了这个名,离这直市二十五里,有个富平津,那个津渡口常有货船停留,在这直市买卖。

  因此这里有陶瓶、耳杯、漱盂、虎子、陶盘、捧盒……但凡日常用的,连一根针都有,都是一口价,像批发市场似的,主打量大。

  东西二市的商贩也会到这来进货,并不见那卖熟食的。

  季胥想,以后若能开得起店肆,倒可以来这进些盘盏、木案、筷箸的。

  不过到这样一个卖杂物的批发市场开食肆,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个直市也排除了。

  另又去了西郊的柳市,这地方叫细柳,几十年前,匈奴威胁中原,皇帝派大军分别在长安附近的细柳、霸上、棘门驻军,在渭河北岸有屯驻的便是细柳营,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连皇帝视察都拦在帐外,这段出了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细柳营。

  当初这里人多,这细柳营附近还形成了一个柳市,不过如今军队撤去,这里成了一个大粮仓,名叫细柳仓。

  因地方偏僻,远不复从前的盛况,柳市内要冷清许多,一时也不作考虑。

  后又去了趟城南的太学,只见这太学门口立有石刻的经书,进出的学生雍容揖让,彬彬有礼。

  “这槐市果真每月只开两日,那日多少学生在那槐荫下,如今倒不见什么人了。”

  田氏道。

  这槐市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太学生们为了交易书籍,自发形成的,不具规模,并没有建立像其他市场那样的高墙、市楼、列隧、店肆,自然也就没有市吏来收取赁金、市税之类的。

  接连的又去孝里市、交道亭市、高市看了,不在话下,总归都有些不可在里头开店肆的缘故。

  “东西二市赁金贵、直市不卖熟食、柳市偏、孝里市远……依我看,这傍着太学的槐市倒好,能省多少本钱,只可惜一个月只有两日开市。”田氏道。

  “这处日后倒能来摆摆小摊,若长久开店肆招客的话,看下来,还是离咱们最近的交门市合适些,那里多有卖熟食的,人也多,赁金倒也还公道。”季胥道。

  “嗯,是这样,那咱就定那处?”田氏道。

  第121章

  因那交门市里头能赁的铺位比较小,没有店面供客人就坐,季胥想着,先从小食做起,拿在手上就能吃的,且要这市面上没有的。

  “阿姊,你拿的什么回来?”

  季凤扯住一串树枝摘桑葚,珠、小幺两个牵住衣角兜了全是饱满深红的桑葚,给季胥嘴里塞了个又大又新鲜的。

  只见她从牛车上拿下来一铜一铁二物。

  季凤来接手,这铜的家伙少说也有三十斤,她憋住口气才抱到屋里。

  细看了是个圆状带盖的,将盖一打开,里头有十九个梅花孔,上圆下尖的锥子洞,有一根手指的深度。

  “这是做梅花糕的,前些日子在东市的铜器作坊里定下的样式,才去拿回来。”

  季胥道,这梅花铛要紫铜做的,样式是季胥画给那老工匠看的,重量在那,加上工匠钱,花了三两银子。

  “这个则是做煎炸的。”

  这平锅宽二尺,长三尺,下面搭配了一个陶烧的方炉子,下头烧炭则能用来做煎炸。

  这套轻得多,且是铁制的,花了二两。

  “阿母呢?又

  去码头了?”

  里外不见田氏身影,季胥因问道。

  田氏是个闲不住的,渭桥码头那每日都有漕船停靠,卸货上货,她在那做搬搬扛扛的活,一日能挣个一二十钱。

  用她的话来说,在家一天也是过,不如挣钱去,给我家阿娇多攒点嫁妆!

  季胥只让她别忙,好容易才从那累人的私矿里出来,应该养养身子才是,田氏不听这样的话,嘴上应着,等她一出门,自己又溜去码头挣钱了。

  见季凤支支吾吾的,就猜到果真去渭桥码头了。

  今日是夏至,艳阳当空,暑气逼人,在外头下力气做搬运衣裳都要湿透的,季胥想着,做些解暑之物,让田氏回来吃了能舒服些才是。

  她才买了两斛藕粉回来,取了两升来,用竹簸细细的筛过。

  再将枣脯、杏仁、胡桃仁、切成碎丁子,加了胡麻、油和麦芽糖在一起拌匀了,团成杏果大小的圆子馅。

  其实这圆子馅再加点切碎了的金桔饼最好的,不过这关中的土壤气候不适宜种金桔。

  巴蜀宜种金桔,长安市场上也能看见,但现在还不是成熟的时节,听说皇室的上林苑倒有烧炭的温室,里头培育了全国各地、甚至西域的果树。

  连外表似金衣,小如龙目的金桔也是有的,不过只在皇亲贵胄之间流通,并不流入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她就是想买,也是买不着的。

  少一味金桔饼,她用了点红绿丝来代替。

  这红绿丝是她前些日子买了个大东瓜,也就是冬瓜,一时没吃了,便用些桑葚汁呀、菘菜汁做成了红绿丝将。

  来加一把绿豆,一两薄荷叶做成绿豆汤,也是既便宜,又解暑的。

  凤、珠、小幺三个也洗干净手来帮忙,总共团了三十来个圆子馅儿,这馅在藕粉上滚了遭,外表便是雪白的了。

  到沸水里一沾,再到藕粉内沾一圈,她手很轻巧,如此重复了五次,这些圆子也并未变形,还是圆滚滚的十分好看。

  最后一次煮好了,湃在凉水中,吃的时候捞在碗中,晶莹的茶色十分诱人,来上一匙蜂蜜,再撒点风干的桂花增香点缀。

  田氏回来时,脸上晒的黑红黑红的,季胥给她舀了一碗。

  “这藕粉圆子好,圆滑香甜,就是卖也卖得呀!”

  如今暑气重,季胥也打算做些消暑解渴的吃食到交门市去卖,这藕粉桂花圆子正宜节气。

  这样热的天,来一碗这圆子,才有胃口吃饭。

  趁着季胥去洗澡,孩子们在院里玩,田氏将门掩上了,从怀里掏出把木筷来。

  可巧季胥返回来换洗的抱腹,一下撞见了,田氏压根不及掩饰,说:

  “外头捡的。”

  “哪里有这样的好东西捡?”

  这红木漆筷簇新簇新的,季胥是一点不信的,

  “阿母,几番说你怎么就不听呢?”

  季胥不让田氏去码头做活,一则是天气热;二则是她扛什么货,那货便能出现在家里,连关中往外运的粟、麦都不放过。

  有时季胥看她回来,都觉着她腰上粗了一圈,能解下四五升的粟米来,也不知她怎么避开码头那些人的。

  用她的话来说,那一大船东西,堆山码海的,只一味老实做活,不偷拿船上东西回家的是榆木脑袋,听她那意思,还不止她一人拿。

  “阿母有数,这是官营作坊的好东西,听说要拉去关东卖的,我趁人不注意才拿的,这筷子咱家用着多好,就是去卖,也值得些钱呀,大热天的工钱还是那样,拿他一双漆筷究竟也是应得的。”

  田氏自有她的道理,从前在乡里,田氏在外头富户那采菱芡也总要顺点回家煮来吃,还教那时还小的季胥:

  两眼要利、顺东西手要快,管事的不在要学会偷懒,管事的来了再做活,老实苦干,白累坏了你。

  季胥反过来说道她,后来就背着她做这些事了,也不曾改过。

  好在凤、珠二个没有被带歪,每回田氏指使她们去偷冯家的果儿,都别扭着,红着脸不肯去,反过来到季胥面前告她的状,惹得田氏听唠叨,倒不教她们偷拿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