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_凡琳【完结】(109)

  这次密谈后,李世民才彻底息了杀武则天的心思,下令将武姓官员之女都召入宫中。

  武二娘被道信禅师认可后,李世民再次传召了李淳风。

  依照她的面相,这位深受陛下信重的易学家终于给出了完整的谶语——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与先前《秘记》中的预言几近一致,武二娘这才被赐予了武曌之名。

  李世民其实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件事:

  三人成虎,《秘记》和天幕已经够让自己头疼的了,若是再加上李淳风,他真担心在民间声望的加持下,稚奴压不住这武曌。

  但他们这边守口如瓶没用,天幕倒是没暴露李淳风,但转而说了袁天罡相面所言,效果几近相同了。

  李世民管不着明女郎,但能够得着时任火井令的袁天罡,当即决定传召他过来给自己出出气。

  朝臣们都看出了陛下的心思,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那袁相士知情不报确实有错,陛下对他小惩大诫一番消消火气也好。

  请袁天罡为自己相过面的那些大臣则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魏徵身上:有这个头铁的尚书右丞在,袁先生应该不会因此事丧命吧。

  “袁守诚这个虚构人物就被设定为袁天罡的叔父,但史书之中显然并未有此人的任何记载,这便是UP主要讲的第一点不同了。”

  “袁守诚在书中是一位卦师,每日仅收渔翁张稍一尾金鲤,便会为他卜算出泾河湾头何处渔获最多,让张稍避开风浪,日日满载而归。”

  “却不曾想,渔翁酒后与樵夫李定斗诗时被泾河夜叉窃听,夜叉担心水族因此被尽数捕去,将此事回报给了泾河龙王,惹其大怒,欲诛灭此贼。”

  “渔樵斗诗,倒是有趣,颇有世外隐士之风。”赵匡胤沉吟片刻,“明女郎说得简略,但此处在原文中应是唱词,是最显作者功底的地方。”

  赵匡胤的猜测不假:书中二人酬唱的篇幅确实挺长,词句之中常怀隐逸志趣。

  吴承恩本人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官场黑暗,很难说他没动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思。

  他在文中称渔樵为“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未尝没有自喻之意。

  因明女郎已经解释了这是“话本”,倒是没人误以为唐朝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但在“泾河之中是否真的有龙王和夜叉”这个问题上,诸朝人便意见不一了。

  再迷信的渔民也不可能为了讨好“龙王”不去捕鱼,更何况咱们是会“晒龙王”的彪悍民族。

  实际上,三朝中的渔民们都对这张稍颇为艳羡:若真有那可以让人避开风浪的卦师便好了,别说一尾金鲤,为其塑金身建庙宇也当得。

  世间万物无不在阴阳之内五行之中,袁天罡虽未试过,但真让他站到河边,也确实能用已有的知识推算出渔获最多的地方,此时便苦中作乐般想道:

  刚刚又为自己相面,发现寿数并无变更,可见今日不会有性命之忧,若是被陛下罢官,便回乡去,当个能算渔获的卦师,也是利民的生计。

  “但龙王冲动,虾兵蟹将可不冲动。长安毕竟在天子脚下,龙王有法术,诛杀袁守诚一个凡人简单,但因此惊扰黎庶,定会被上天责罚。”

  “在臣子的建议下,龙王化身白衣秀士去袁守诚的算命摊上卜算天阴天晴,袁守诚不仅算出明日会下雨,连何时布云、何时打雷、何时下雨、何时雨停甚至总共下了多少雨他都一清二楚。”

  “龙王暗自欣喜,他就是负责下雨的龙神,明天下不下雨不都是自己说了算吗?”

  “于是故意挑衅袁守诚,若果如卦所言,自己便会奉上五十金,反之便打砸这算卦的招牌,把袁守诚赶出长安。”

  “袁守诚非常硬气地同意了这一赌局,龙王只觉这人掉口讨春,心中得意,回水府告知大小水神此行成果,与众鱼卿蟹士欢笑同乐。”

  深谙话本套路的诸朝人已经看出,这赌局龙王绝对输定了,就是不知道那吴承恩会让他怎么输。

  明月给出了答案:“乐极生悲,龙王笑容刚收住,就接到了玉帝敕旨,让他明天给长安城下雨,时辰数目与袁守诚所言分毫不差。”

  “其实这时候龙王已经准备认输了,但他的鲥鱼军师在旁出了一个馊主意:改个时辰、少下一点雨不就好了?一个敢说一个敢信,龙王还真就这么干了。”

  李、赵、朱三位皇帝都皱起眉头,三朝臣子也颇觉无语:

  夸张地类比一下,此事便相当于圣旨急令某地方官即日赈灾放粮三千石,但此官因私情拖到了十日后才赈灾,放粮也少放了一千石,陛下知道了不生气才怪呢。

  “龙王晚了一个时辰下雨,又少下了个零头,转头就去卦铺打砸了一通,趾高气扬地让袁守诚速速离去。”

  “袁守诚不仅不害怕,反倒冷笑着拆穿了龙王的身份,说他违背了玉帝的旨意,犯了天条,已有死罪。”

  “死罪?”赵匡胤面露不忍,“若真如明女郎所言,只是克扣了零头,直接判他死罪也有些太过了。水至清则无鱼,若无严重后果,至多之后不将要事交于他也便罢了,何必取他性命?”

  朱元璋大悦:“就该治他个死罪!这种连明旨都敢偷工减料的臣子最是可恶的,要换朕做这个玉帝,定要扒了他的龙皮,抽了他的龙筋,以解心头之恨。”

  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哪吒”达成了共识。

  哪吒的形象在晋代便已出现,但他闹海的故事要等到宋元才开始萌芽。

  初版宗教意义过于浓厚,并未被民间广泛了解,一直到《封神演义》将其与道教神仙故事相结合,这一故事才在文学领域传播开来。

  可惜此书比《西游记》的出现还要更靠后一些,想来朱元璋是无缘得见了。

  “谁料这龙王能屈能伸,软硬兼施又求袁守诚救他,袁守诚也没招啊,就让他去找唐太宗,因为明天要斩龙王之人,就是唐王驾下的丞相魏徵。”

  李世民和魏徵都虎躯一震,对视间茫然又震惊。

  赵匡胤刚才还觉得这龙王不该死,如今唐太宗出场,他又代入了李世民的角色:总觉得这愚蠢的龙王是个大麻烦。

  朱元璋则心生疑窦:“这死罪不会落不到实处吧?”

  他刚刚可听见了,这龙王是要给整个长安城下雨。

  龙眼里是克扣了个零头,但落到每一亩地上,说不定就是丰收和干旱的区别。

  和那些贪官一样,死不足惜。

  “这里也有一点小小的bug,虽然开国二代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太宗,但李世民这个时候还活着呢,旁白称他为‘太宗’合理,但袁守诚就直接称呼他为‘唐太宗’就不太合乎情理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泾河龙王与唐太宗的渊源了。”

  “武德元年,李世民在浅水原击败了薛仁杲,夺取了陇西。此战之胜,是因为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战斗策略,但对于不通兵法的普通人而言,还是‘秦王身负龙气,得泾水龙神出水襄助’的说法更好理解一些。”

  “这条通体雪白的长龙还被李世民封为了泾水龙王,敕赐了一串非常长的封号,修建了龙王祠,以供后人祭拜。”

  李世民被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法震惊到瞠目结舌:

  那一战打得确实格外艰难。

  作为本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按理来说要打出一个开门红才好,但偏偏初战之时自己身患疟疾,无法亲自指挥,刘文静和殷开山仗着人多、不加防备,将他的告诫抛之脑后。

  薛举秘密进袭后方,我军不敌,大败而归。

  好在后来薛举因病去世,再战对上的便是他的儿子薛仁杲了。

  李世民可以毫不自夸地讲:此战能够反败为胜,完全归功于自己过人的军事能力。因此就算被夸身负龙气,也感觉有些憋屈。

  第100章 梦斩龙王,太后懿旨 李勣,就是在废王……

  “当然了, 这只是记载于《五龙庙记》中的一则民间传说,并未在正史中出现过,UP主合理猜测, 吴承恩选择泾河龙王来当这个被斩的倒霉蛋, 与这则传说有很大关系。”

  “《西游记》和正史的第二点不同,肯定就落在刚刚提到的李世民和魏徵身上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就相当于秦汉时的宰相。历史上, 魏徵此时正在门下省担任侍中, 确实可以称之为丞相。”

  这倒没有出乎唐朝君臣的意料。

  贞观元年魏徵被擢升为尚书左丞时,诸位大臣就已经看出他前途无量了。

  如今魏徵正以尚书右丞之位守秘书监, 参预朝政,深得陛下信重。

  而如今正暂代侍中之位的王珪与魏徵一向交好,此时大大方方地朝对方拱了拱手, 表示祝贺:

  毕竟魏徵升职也不一定代表自己降职, 也有可能是被平调到了中书省、尚书省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