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听着明女郎这个意思,竟只是因为宠溺吗?
“长孙皇后和诸多大臣们都就此事劝谏过李世民,但有句话说得好啊,爱意是藏不住的。”
“李世民爱李承乾,于是对他寄予厚望,不停地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太子找各种名士当老师。”
“李世民爱李泰,于是不停地加封,不让他前往封地,允许他招贤纳士,甚至还想让他住进武德殿。”
“李承乾只是一个普通人,成为太子之后,一直被一堆之乎者也的酸儒监视言行,进行打压式教育,与天纵之才的父皇相比较更是难免自卑,之后更是因病残疾,能不抑郁才怪呢。”
“而李泰在父亲的放纵下,不仅吃成了一个短命的胖子,而且滋长了夺嫡的野心。”
“等到发现两个儿子之间已经势如水火、矛盾不可调和时,李世民应该也深深地后悔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李世民只能选择和两个哥哥都没有太大矛盾的李治继承皇位。”
“说了李世民的责任,也要说说李承乾的责任。”
“他的缺点很明显了:抗压能力差。”
“这也是一个悲剧吧,就算是成年人,整日里被挑刺也要恼火,更何况他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李世民被魏徵说几句就气得要杀他,李承乾能忍那么久也挺厉害的,毕竟他那几个老师措辞一个比一个凶狠,恨不得踩着太子的恶行标榜自己的德行。”
“痛苦的青春期造就了李承乾的性格缺陷,若他是个普通人,倒也影响不大,可偏偏他是太子,这个缺点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长孙皇后应该努力尝试过拯救自己的孩子,但奈何她年仅三十六岁便去世了,没有她从旁协调,李世民愈发宠溺李泰,李承乾的精神状态也是愈发岌岌可危了。”
“不过李世民应该是真的疼爱孩子,毕竟古往今来,谋反失败之后还能活命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至于李承乾继承皇位会不会比李治做得更好,我个人认为并不会。”
“当皇帝可不是过家家,李治也在舅舅长孙无忌的阴霾之下忍气吞声了好久才重掌大权,更不用提那时候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族了。”
“李治是个黑芝麻汤圆,李承乾瞧着可不太像。”
“普通人被迫承担超出他能力的责任,对他而言反倒是一种痛苦,对黎民百姓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太子的几位老师轮番上前请罪,前几日刚被李世民征辟来辅佐太子的贤才们如今尚未走马上任,一个个也面色尴尬。
天幕扣的帽子可不小,有位老古板当场羞愤欲绝,立时就要撞柱以表清白,所幸被拦了下来,并无大碍。
太子的名声可经不起再一次重创了。
而魏徵听到他们陛下未来会让越王住进武德殿后,当场表演了一个欲言又止:
武德殿就在东宫之西,这简直是让太子食不下咽、寝难安啊。
当事人李承乾却从天幕之中获得了安慰:
原来并不是自己太差,才会被诸位老师轮番训斥;原来父皇也很爱他,并不是只喜欢青雀;原来......
原来父皇也会有错。
不论大家心头思绪如何千回百转,在听到明女郎说出长孙皇后早逝后,俱是震惊不已。
李世民被这个消息震慑了心神,也管不得什么太子、什么储位了:
难道观音婢,只能再陪他们八年了吗?
李承乾抛去了端庄持重的假模样,和李泰一齐扑到了母后的怀里。
两兄弟眼泪汪汪,难得拥有了一样的心绪:
母后,不要离开我。
贞观朝的大臣们也神色悲戚,他们大多数都是陪着李世民从秦王时期走过来的。
潜龙之时,长孙皇后不仅是后方的定海神针,更是同他们并肩作战的奇女子,如此英年早逝,又怎么不让人心生痛惜?
唯一坦然接受的,反倒是长孙皇后自己了:
她年幼丧父丧母,可见是没有天幕所说的那个“长寿基因”的。
自己又接连生子,必定有碍于寿数。
时也,命也。
还是要在去世前,安排好几个孩子。
二哥疼爱子女,但江山更迭的大事,容不得儿女情长,既然已经下了决断,又何必拖着承乾和青雀不放?
第17章 朱标朱棣,崖山海战。 朱元璋的姥爷,……
“朱标未能继承皇位的原因,是最简单的。”明月耸了耸肩,语气格外平淡,“他死在了朱元璋前头。”
明朝。
朱元璋的脸色,从听到明月说出“朱标”和“爱新觉罗·胤礽”开始,就一直不太明朗。
诸位朝臣的脸色,自然也不会逆着皇帝的脸色变化,也一个个如丧考批。
这并不全是在进行政治表演。
事实上,太子未能践祚这件事,对于在座的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噩耗。
到目前为止,洪武朝根本没有夺嫡一说,太子以一种碾压性的姿态,凌驾于诸位皇子之上。
不管是拥护嫡长子继承制的人,还是被朱标的人格魅力吸引的人,又或者是那些趋利顺势的人,都因为老朱的态度,被绑在了太子的这艘大船上。
先前众人已经从天幕上得知了燕王一脉可能小宗入大宗之事,但太子的政治地位没有因此产生丝毫的动摇。
想跳船?
是嫌朱元璋剥皮的刀不够快吗?
好在那时,众人还可以安慰自己,是因为太子子嗣不丰,才让国祚易主。
听说陛下已经下旨申斥了吕次妃,驳回了册封其为皇太子继妃的奏章。
内廷已经放出了选秀的风声,这个节骨眼上,个中含义已经很明显了。
太子尚不至而立之年,如今有了陛下和娘娘的干预,总不至于重走天幕的老路。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明女郎出其不意,告诉他们太子根本没能成功继承皇位,原因竟然是,太子先于陛下辞世?
她轻飘飘说出的历史,对于正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恰如晴天霹雳。
怎会如此呢?
这是许多开国功臣的心声。
如今是洪武十二年,胡惟庸依旧活蹦乱跳地担任着左丞相一职,举荐他的韩国公李善长也尚未被胡惟庸案牵连。
李善长素有“萧何”之风,内政、后勤上面都是一把好手,在朱元璋初登帝位时就已经被封为了太子少师,自然深为太子忧心。
武将这边,同样为太子担忧的,还有初初崭露头角的蓝玉。
元末之时他跟随姐夫常遇春四处征战,功绩寥寥,反倒是明初这几年他屡战屡胜,天幕出现前不久,他刚被封为永昌侯。
虽已封侯,但相较于诸多开国功臣而言,他算不上是什么重要角色。
不过,从亲疏关系上来看,蓝玉是已逝太子妃常氏之舅父,常氏之父常遇春又在不惑之年早逝,娘亲舅大,为了如今的皇长孙朱雄英,他也应该天然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
相较于他们,信国公汤和反倒是最淡定的那一个,他和朱元璋感情深厚,又不是个贪恋权位的性子,早已计划好不久后辞官归乡,自然不想掺和进这种事情。历史上,他也是朱元璋难得善终的几位开国功臣之一。
和汤和想法差不多的还有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后又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信任,如今还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在政事上属实是文武兼济,实在是没必要趟这池子浑水,不管是太子顺利登基,还是燕王即位,不都得认自己这个表哥兼义兄吗?
至于其余几位开国功臣......
徐达的长女早年便已经许配给了朱棣,洪武九年正式册封为燕王妃,这个身份如今看起来确实有些尴尬。不过他的长子徐允恭深得陛下器重,一直跟随在太子左右,担任两位皇孙的启蒙老师,而且徐达自洪武六年起就一直留守在北平。不知徐达在燕地听到天幕所讲,是什么感受?
被朱元璋称赞为“吾之子房”的刘基,因与胡惟庸交恶,被迫告老还乡,已于洪武八年忧愤而死;邓愈前年在征战途中病逝,两人都已经是一抔黄土,无从说起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奉天殿内百官神情他都一览无余。
从朱元璋沉下脸色起,朱标和朱棣就已经一前一后跪在大殿正中。
后者的内衫早已被冷汗浸透。
朱棣深知,但凡天幕说出他做过的任何一处不利于太子之举,就算有大哥和母亲的求情,就算他年仅二十尚无子嗣,这条小命也是难保。
身后诸位朝臣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他,朱棣如芒在背。
少年时他也曾在心中忿忿不平,只要大哥在的场合,他们这些弟弟永远只能当陪衬。
如今自己真成了主角,反倒是在这种命悬一线之时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