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_凡琳【完结】(31)

  “我只问你,这天幕之势, 你朱重八一人能不能挡住?”

  朱元璋无言以对,摆摆手把想要缓和气氛的儿子孙子拦了下来,短促地笑了一声:“妹子你是活不过我老朱,这一朝没什么可担心的。”

  “怕就怕开了这个口子,叫标儿的子孙后代娶到了吕武之流,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吗?”

  马皇后也学着他冷笑了一声:“那你老朱也应该知道,就算没有吕武之流,崇祯帝还是在一根绳上吊死了,天下成了‘爱新觉罗’的天下,还不如姓吕、姓武、姓马呢!”

  “娘!”朱标大喊了一声,打断了马皇后的输出。

  朱雄英担忧地看了祖母一眼,半跪在朱元璋的脚边,扯了扯他的衣角:“爷爷,生气对身体不好。”

  朱元璋低头看了一眼孙子,再抬头看了一眼马皇后,后者也盯着孙子的背影默然不语。

  良久,朱元璋抚摸着朱雄英的头顶,说道:“雄英是个孝顺孩子。”

  因着太医院并不在皇宫内,先前明女郎把朱元璋气个仰倒时,来为他看诊的四位太医是随侍在御药房的尚药和奉御,并非医术最精者。

  太医院医术最高的院使、院判等人,早已穿上吉服,在殿外等了许久了。

  殿内风波平息后,他们被传召入内,轮番为朱元璋诊治,一番窸窸窣窣的讨论声过后,得出的结论和之前相差无几。

  复为太子朱标诊治,同样的流程过后,太医院院使上前禀道:

  “太子殿下正值壮年,身强体壮,并无风寒和肺痨的前兆;龙精虎猛,子嗣无碍。”

  随后便是朱雄英,皇长孙的身体也并无大碍,甚至可以说是生龙活虎,非常健康,完全看不出早逝的迹象。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皱起了眉头,是太医医术不精?还是他们猜测错了方向?

  但太医院的医生已经是天下最精通医术之人,而雄英若是还在,怎么可能轮到朱允炆继位?

  最后才轮到马皇后看诊,她已经四十八岁了,早已过了需要隔着帘子望闻问切的年纪,左不过是频繁生育带来的后遗症和战时夙兴夜寐在后方统筹留下的劳累病。

  朱元璋听完太医的诊断默默无语,显然也由此想到了马皇后为他生儿育女、呕心沥血的过往。罢了,罢了,难道真能将那些感情全都不作数?他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

  他转头问起太医院院使:“之前从天幕上看到,后世确实走两三步就能遇到一个小诊所,这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挂水输液’,又是何意?”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

  秦朝。

  为天幕所透漏的未来之事,定下奖惩之法,已经迫在眉睫了。

  毕竟对赵高、李斯和胡亥的处置,都不可随意定下。

  杀了他们三人,君臣上下倒是一时痛快,但后续天幕若是讲到秦亡之时曲意迎逢、谋逆叛秦、战败投降等等行径之人,又该如何惩治?

  亡国之时,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也并非杞人忧天,总不能将未来不忠之人全都杀掉吧?

  再者,如今朝堂之上老将居多,颇有些青黄不接之相,嬴政还有心搜罗一些“汉初”的将领,收入囊中。

  有了天幕,秦朝肯定不可能还像明女郎所说的历史里那样二世而亡。

  那些人已然做不成汉朝的臣子,总不能任由自己的才能被浪费掉吧?

  还不如收拾收拾包袱来咸阳为秦朝效力。

  但若是三人被杀的消息传至天下,再想寻求此类贤才,可就难了。

  几经斟酌,嬴政还是将李斯从狱中释放了出来,许他戴罪立功,编制与天幕相关之法。

  诸朝的政局这两日都各有一番大动荡,而对于现代的明月而言,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

  跟家长住在一起,明月过上了饭来张口的日子,遛狗的任务也被移交给了喜欢出门的奶奶。

  天幕之下的众人也惊喜地发现,明女郎奶奶的日常生活,可比明女郎本人,充实多了。

  明女郎的奶奶姓叶,和整日里闷不吭声只爱玩手机的明女郎完全不同,叶奶奶非常擅长社交,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都能凭借一腔热情和对方搭上话,聊上天。

  同龄的老太太们聚在树荫下打着扑克牌,操着一口豫地的乡音聊得火热,家长里短,让天幕之下的人听得格外亲切。

  当然,健谈的奶奶们透漏出来的信息就更多了。

  聊天起手式是天气,这几天太阳毒得很,老人们三言两语就将话题跳转到了田间地头上,夹带着几句忆苦思甜的话。

  毕竟是山河四省之一,她们从前一个二个的都是种田的好把式,虽然如今搬到了城市里不再种地,但还是担心田里的麦苗因为干旱减产。

  这个话题显然引起了诸朝许多农人的共鸣,也让他们发现,后世人并非一开始就是这般衣食无忧的模样,叶奶奶那一代也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聊完农事,话题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子女身上。

  有老人抱怨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空来看自己,抱怨完又心疼孩子们工作忙碌、生活不易挣钱难。

  叶奶奶附和着说上两句,她的几个子女也都不在身边,之后便不着痕迹地把小狗拉到牌桌旁边,故作埋怨地说起自己的孙女:

  每个周末都带着这小白狗回来看她跟老头子,大热天的,多辛苦啊,怎么劝都不听,就是非要回来。

  其余几位老太太也非常捧场,轮番夸奖起叶奶奶的孙女孝顺。

  叶奶奶乐乐呵呵地输了钱,把牌往小桌上一扔,摆了摆手:“换人换人,不玩了,回去给孙女做饭去了。”

  “孝顺”的明月在床上躺着打了个喷嚏,还是在家里好,不用自己出去觅食,既省钱又能偷懒。

  这又引发了诸朝人的一番讨论。

  有人高高在上,一副“何不食肉糜”的批判姿态:“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人不将生养自己的父母侍奉在身边,真是不孝啊。”

  自然有明理之人反驳道:“若是衣食无忧,谁不愿意呆在家里,承欢膝下?不过是生活所迫罢了。”

  秉承着中庸之道,也有人出来和稀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然是最好的,但若是那种将父母身边的事情安排妥当后、再离家远行之人,也不必对他妄加苛责。”

  当然,还有脑回路另辟蹊径的:“这群人玩的纸片是什么?叶子牌吗?长得可真奇怪。”

  想来不久之后,诸朝便能研究透彻这种新的玩法,在天幕的带动下流行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叶老妪之前还跟明女郎说‘忙的话就不用回来了’,其实心里还是想让孙女回来的。”有人因此想起了自己家中的老人,心生感念,决定常回家看看。

  有人则注意到了那在每栋楼门洞前伫立的三个大桶,上书“垃圾桶”三个大字,只见叶奶奶溜溜达达地走了过去,在里面翻来翻去,似乎找到了不少“宝贝”。

  “垃圾”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河舟》,文中讲解了诸多行驶在河上的船只,其中便有“垃圾粪土之船”。

  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一首非常经典的汉乐府民歌——《有所思》,辞中有一句“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拉杂”二字,便是“垃圾”的前身。

  秦朝虽然还没有产生“垃圾”这个词,但仅凭天幕的画面也能看出,“垃圾桶”似乎是后世的“灰坑”。

  关于乱丢垃圾的惩罚自古有之。

  殷商之时会直接剁掉这人的双手,商鞅变法后改成了在脸上刺字,唐时又进一步改动,变成了打六十大板,之后的朝代或沿用,或减轻至四十大板。

  贵人们惊愕嫌弃于叶奶奶的“拾荒”之举,毕竟不管是明女郎还是叶奶奶,之前表现的模样虽算不上优渥,但也是个体面人,怎会如此......不拘小节?

  平民百姓可不觉得这有什么不体面的,灾荒之时,能有扒灰坑、翻垃圾机会的人都算得上是非常幸运了。

  若是能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救活一家老小的性命,此时看着叶奶奶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拆封的瓶瓶罐罐,一个个两眼放光,羡慕极了。

  叶奶奶左牵白,右擎袋,满载而归,小狗欢快地跑进屋里,扒拉着明月卧室的门。

  明月推开门,看到的便是满地的垃圾。

  她长叹一口气,劝是劝不动的,两位老人对于捡垃圾的热爱就如同她对打游戏的热爱,区别就是捡回来的废品能换钱,而打游戏还需要自己充钱。

  劝不动就只能加入他们,明月戴上眼镜,开始一件一件地帮奶奶挑拣。

  入口的东西是不能留的,把里面的东西倒掉,瓶子能踩瘪卖废品。

  过期的东西也不能留,怕爷爷奶奶舍不得扔,要放自己卧室,回头带到远一点的地方扔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