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_凡琳【完结】(73)

  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绪,李世民在朝会之上又听到了天幕里明女郎讲那什么杨贵妃,语气冲一些也很正常了。

  而赵匡胤和朱元璋身为后面朝代的皇帝,完全能够想象到唐太宗此时有多么憋屈。

  听《清平调》就已经这么生气了,那明女郎接下来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岂不是会更生气?

  明月照例先背了全诗再开始分析,刚开口就先叹了一口气:“up主读过那么多杜甫的诗,在这些写于安史之乱后的作品里,最喜欢的确实就是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虽然前面写茅屋破、南村群童坏、自己这个老头可怜,但有后面两句在,总还是有些希望的。”明月再次叹气,“而其他的诗,都太苦了。”

  毕业多年,明月当然记不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但她只要想到“自经丧乱少睡眠”这一句,就能斩钉截铁地说:“毫无疑问,杜甫在诗中过得那么惨,安史之乱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事实也确实如此,写这首诗时,李隆基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的皇帝是马嵬兵变后在灵武匆忙登基的李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杜甫自己过得苦,还能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百姓,忧国忧民之心从诗中满溢而出,令人叹息。

  是的,忧国忧民。

  明月还给老师的知识很多,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她还是记得的:“倒不如说,杜甫写了那么多诗,除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之外,基本上都在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只能说杜甫和同时期的诗人相比,年纪还是太小了,小到他只赶上了盛唐的尾巴,大半辈子都在风雨战乱之中飘摇,也因此成了形象最老的那个——文学作品会塑造作者的形象,比如李白永远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年纪小一些的杜甫,反倒成了一副悲悯老人的模样。

  “up主感触最深的,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仅凭单纯的文字,也能让人心惊肉跳。

  第65章 杜甫身世,无能为力 如有来世,希望他……

  “如果说李白是天才, 是下凡的神仙,那杜甫就是普通人,一个以血肉之躯对抗这糟糕世界的普通人。”明月唏嘘道, “当然了, 没有说杜甫不是天才的意思,他也是七八岁就能作诗的神童,但相比于李白,杜甫更像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杜甫出生世家, 幼时的生长环境优越, 生活安定富足,他几乎是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熏陶,很早就展现出了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天赋, 同时结识了许多文艺工作者。”

  明月记得, 杜甫幼年时不仅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还听过李龟年唱歌, 换算到现代,相当于既看过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演出, 又听过郎朗现场演奏钢琴。

  杜甫小时候欣赏过的艺术表演,许多年后回想起来, 还能写出“一舞剑器动四方”和“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的“观后感”, 要换成是自己,恐怕看的时候在心里吱哇乱叫, 看完也只会感叹“太好看了”、“太好听了”。

  “祖父杜审言虽已逝,但作为‘文章四友’之一,余泽尚存, 父亲杜闲官至兖州司马,当时的社会名流和文坛翘楚,什么姓崔的、姓王的,都对杜甫幼年时的作品有过鼓励赞语,至于是真觉得杜甫的习作写得好,还是因为他爹他爷爷,那就见仁见智了。”

  XX的子女依旧是XX的古代文学家版本?明月对杜甫的这一段经历不可置否。

  毕竟是唐朝,等黄巢横空出世,将世家全部干掉,学阀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明月转头说起了杜审言:“说句题外话,咱们武皇还是很看重杜审言文采的,因此重用过他一段时间。”

  “杜甫虽然没见过他的爷爷,但也在诗中表达过,自己对祖父的这段经历引以为傲,甚至写过好几首诗追忆武皇当政时的太平盛世。”

  不过,在杜甫的认知里,武则天还是李唐的武后,这点就不用提及了。

  明朝,朱元璋叹气。

  他虽然不喜女子当政,但岂不知“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的道理,百姓才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想避开乱世,过安生日子。

  连朱元璋都这么想,那唐朝君臣对于杜甫怀念武皇这件事,就更没有什么指责的地方了。

  “先前,那宋朝的赵匡胤抽到的弹幕中,似乎也提到过杜甫,如今明女郎又说他出身世家......”李世民稍加思索,突然问道,“克明,你说,他有没有可能是你们京兆杜氏之人?”

  群臣目光汇集到蔡国公身上,杜如晦本人哭笑不得:“回陛下,确实很有可能,但京兆杜氏支庶众多,这杜甫又是玄宗年间之人,说不定,他的祖父杜审言如今还尚未出生呢。”

  杜如晦猜测的不错,两人的祖先确实都能追溯到汉武帝时代酷吏杜周身上,但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实已经几近于无了,反倒是朝堂上的另一个人,倒是真能和杜甫攀上亲——王珪。

  王珪在武德年间是东宫舍人,后来李世民登基后捐弃前嫌,任用他为谏议大夫,累有功绩,几番升迁。

  去年,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李世民呈递秘奏,但高士廉不知道脑子出了什么问题,竟然私自扣下了这一秘奏。

  事发之后,高士廉获罪贬官,而王珪则接替了他的位置,如今暂代侍中之职,并进爵为永宁郡公。

  要知道,高士廉可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父,在兄妹俩失怙失恃后抚养他们的长辈,王珪这完全相当于踩着他上位了,一时间也是风头无两。

  王珪的妻子杜柔政就出自京兆杜氏,她那尚未加冠的堂弟杜依艺,就是杜甫的曾祖父。

  当然了,明月连王珪是谁都不知道,就别指望她能摸清这个复杂的人物关系了,不过,她倒是知道另外一个在社交软件上比较火的知识:“其实李世民和杜甫也有血缘关系的,我记得杜甫的姥姥是李世民的曾孙女。”

  “唐初的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基本上每两个名人之间掰扯掰扯都能攀上亲戚,这也不算奇怪。”明月摊了摊手,“也是因为良好的出身,加上开元盛世繁荣的经济环境,杜甫在青少年时期有资本去游历大唐的大好河山,刚刚提到的《望岳》就是这时所作,结尾尽显不凡抱负。”

  “不过,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是非常弱小的。”明月小时候也有过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后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地球Online游戏的主角,“就算杜甫出身不凡、志向高远,而且真的有才华有能力,也不妨碍他在乱世过上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生活。”

  “事实上,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开始关心民生,写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诗了。”明月毫不犹豫地开始指责李隆基,“这就要怪唐玄宗了,这么重要的科举考试你不好好办,真以为自己是上古尧舜转世,可以垂拱而治了?”

  “李林甫用‘野无遗贤’来讨好皇帝、打压学子是他的不对,但你是天子,不是傻子,这样的谎话也能相信?”明月真觉得杜甫太倒霉了,“皇帝因为喜欢听小人拍马屁,就能放弃这一场考试里所有的士子,以小见大,整个官场还不知糜烂成什么样子。”

  唐朝君臣听得血压飙升,就连出身世家、对科举考试不太感冒的人,也忍不住皱了皱眉头:野无遗贤本是用来赞颂君主圣明,人尽其用的,李隆基这样好大喜功,真正的贤才被埋没,反倒与这个成语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杜甫已经是个中年人了,仕途失意,无数次拜谒权贵谋求官职,都被拒之门外,偌大的长安城似乎并不欢迎他,甚至让饥饿和寒冷,带走了他的幼子。”明月叹气,“杜甫看到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触摸到了人民的苦难与痛苦,深刻意识到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他比未能远谋的肉食者更早一步看见未来,但他......无能为力。”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仕途的巅峰即将出现——左拾遗。”明月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自然能看出,这个大唐已经无药可救了。”

  “还是前面的那句话,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哪怕是帝王,想要仅凭一己之力挽救一个朝代,也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事实也确实如此,安史之乱后,大唐也出现过几位能力尚可的皇帝,但都未能力挽乾坤。就算是李世民穿越过来,如果他证明不了自己就是唐太宗本人,想要整顿河山,还是走起义的路子更快一点。”

  “但杜甫身处在那个朝代,在他的眼里,大唐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纵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站起来就好了,大唐很快就能解决掉那些问题,继续向前走。”明月知道,除杜甫之外,还有很多的大唐臣子,都是这样想的,“杜甫满怀报国的热情,冲进了官场之中,想要把摔倒的大唐扶起来,但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