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失败了。”泪水积蓄在眼眶之中,李世民依照明女郎的讲述,描摹出自己想象中杜甫的形象,透过杜甫,他仿佛看见了无数被李隆基辜负的忠臣志士,一时间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大臣们也神情酸涩,大唐的每一寸疆土,都是他们共同守护着的,虽然如今得知安史之乱并不是本朝的终点,李隆基也并不是亡国之君,但唐玄宗的昏聩,依旧是不可磨灭的罪过。
李世民用手帕胡乱擦了擦涕泪,长叹一口气,他听明白了明女郎的意思,唐亡之罪,并不在之后的帝王身上,甚至与亡国之君也不甚相关:“就像明女郎之前形容过明实亡于万历一样,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啊。”
情绪外放的臣子们都跟着李世民一起谴责起这唐玄宗,但性子沉稳、冷静的臣子们,只觉得明女郎学史不精:她肯定是不知道大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才用“这样那样”的形容词敷衍过去。
倒是李世民看得开一些:“就算咱们知道那时候出了什么问题,难道现在就能想出解决之法了吗?”
唐朝本就建立在千疮百孔的隋朝之上,手头上的事情都忙不完了,他们现在要做的当然是脚踏实地,顾好眼前事,而不是好高骛远地追求未来之事。
不得不说,那些大臣们猜得太对了。
明月确实对这段历史算不上非常了解,但系统没发话,她也不敢查资料,只能凑合着讲呗,还能咋地?
“杜甫这个左拾遗应该没做多久,就被贬了,贬谪是大部分诗人的必经之路,大概对文字敏感的人,对政治就不太敏感吧。”明月猜测着,“刚刚说了,《茅屋》这诗虽然有一点苦,但跟其他诗相比,其实还算好的了。毕竟杜甫好歹是个官嘛,肯定不会比三吏三别里面的百姓更苦。”
“当然了,苦痛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明月叹气,“生逢乱世,人命如草芥,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半生,期间经历过许多次希望和失望的循环,大唐终究未能回到他来时的盛世,他最终死在了船上,孤魂飘荡在江上,依旧守护着他爱了一生的大唐。”
“如有来世,希望他能活在盛世,实现自己少年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
第66章 遇雨之择,创东坡肉 你有领兵出征的念……
明月收回为杜甫叹气的尾声。
都说文章憎命达, 杜甫命运多舛,接下来要讲的苏轼和李清照两人,命运也很坎坷, 但前者一向是豁达乐观的代言人, 后者又是北宋第一拽姐,讲他们的词,氛围便没有讲杜甫时那么沉重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月一边背着作品的原文, 一边想象着在春雨之中穿着蓑衣潇洒徐行的苏轼,“这首词前面还有小序, 大致意思是,苏轼和友人一起春游的途中,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 因为带着雨具的同伴先走了, 剩下的人都被淋得格外狼狈,但苏轼却不这么想。不久, 天晴了,苏轼心有所感, 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这倒是一个妙人。”刘彻玩味一笑,不禁设想着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
啊, 朕是皇帝, 好像很难遇到这种情况呢。敢带着雨具抛下皇帝先走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吧?
刘彻索性转头看向霍去病:“去病若是遇到这种情况, 会怎么想?”
“淋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霍去病毫无迟疑地回答道,毕竟行军时刮风下雨都是常事,军中上下谁人会因为这种小事抱怨啊?
和友人出游就更无所谓了, 霍去病的好友都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个身强体壮、不拘小节,春雨又不大,淋一会儿雨肯定没什么问题。
但察觉到陛下和舅舅不赞同的目光,霍去病从善如流地补充道:“回陛下,臣不会让拿着雨具的同伴先行离去的。”
刘彻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卫青,略带调侃地说道:“让朕猜猜,若是仲卿和好友一同出游,依照你那谨慎的性子,肯定会在出发前就安排周全,恐怕会准备双份甚至三份的雨具以防万一。”
“陛下圣明。”卫青带着无奈的笑意垂首答道。
“父皇快猜猜儿臣会怎么做!”卫长公主满脸都是跃跃欲试。
刘彻故意作出思考的模样:“让朕想想......你这个皮猴子,恐怕会直接跑到雨里撒欢吧!”
满堂哄笑,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汲黯嘴角都不禁微微上扬,卫长公主也故意作出气恼的模样:“父皇!”
朝堂上是难得的和乐,刘彻笑过之后,倒是认真问了女儿的想法。
卫长公主低头,恭敬道:“带着雨具先行离去者,儿臣会疏远;多抱怨之语者,恰如战前动摇军心,儿臣必将惩治;如苏轼一般豁达者,儿臣则会酌情重用。”
其余诸臣俱垂首不语,唯有霍去病赞道:“动摇军心者,确实不应姑息。”
卫青看着自家的两个出头椽子,在心里默默叹气,开口缓和起朝堂的氛围:“殿下驭下之道固然不错,但此情此景为好友出游,并非军中疾行,也不至于如此苛责。”
卫长公主痛快地抱拳:“舅舅所言有理。”
刘彻一时默然,复又朗声笑道:“看来朕的长公主,对御人之道很有兴趣啊。”
又循循善诱道:“类苏轼者,才学极佳、心性极佳,然此二者与政事之能并不相干,仍需仔细甄别。”
卫长公主正色颌首称是,本以为父皇言以尽此,却复听他言:“你有领兵出征的念头吗?”
朝堂赫然一静,卫长公主也猛然一惊:自己有这个念头吗?
应该是有的吧,不然为何会下意识地用“战前”来比喻呢?
但她此时却不知,父皇希望自己回答什么。
想了想,她还是缓声答道:“但凭父皇差遣。”
刘彻点头,这便是有意领兵的意思了。
一时间,他心下复杂不已。
刚刚沉默的那一瞬,刘彻不期然想到了尚居住在公主府的长子刘据:
据儿会怎么做呢?
他那样的性子,大抵是会等雨停吧。
公主府,刘据和张贺倚靠在窗棂之上看向天幕。
“春雨下不了太长时间,肯定是等雨停了再走最稳妥吧。”张贺看向刘据,“殿下觉得呢?”
刘据笑了笑,没有说话:等待......也不算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要一直等下去,在合适的时候当机立断,才是他计划中的选择。
明月非常认可苏轼的知名度,但想了想,万一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没上完的小朋友看自己的视频呢?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吧:“苏轼,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轼的头衔肯定不只有这些,毕竟他是出了名的多才多艺、斜杠青年,在书法、绘画等等领域都小有成就,只不过明月记不清楚,怕自己说错,索性直接不提了:“这首《定风波》写于乌台诗案后,这一案件,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自己都承认的人生至暗时刻。”
“先来辟个谣,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本人已经被罢相了,所以这变法虽然依旧被称为王安石变法,但实际上已经变成宋神宗主导了。”明月摊了摊手,“之前王安石主导的时候,苏轼虽然受到变法派的排挤,外任多年,但他的官职其实还是挺高的,相当于是封疆大吏的级别,所以并没有吃太多苦。”
“也就是在多年外任的过程中,苏轼看到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了很多批评、讽谏变法弊端的诗词。”明月想到了他的弟弟苏辙说过的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忍不住叹了口气,“大家都知道,清朝时候的文字狱,即便你的作品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他们也要断章取义捏造出来这个意思,宋朝虽然没有清朝那么离谱,但苏轼的作品里都是明晃晃的反对变法,在政敌看来,他这本质上就是在反对宋神宗的决策。”
“于是在皇帝的默许下,苏轼被罗织了‘有反意’等诸多罪名,送进了监牢之中。乌台诗案如当头棒喝一般,打醒了满心赤诚的苏轼,好在他的人格魅力真的很大,不同派别的好友加上宫里的太皇太后甚至连王安石都为他求情,苏轼最终保住了性命,被贬谪到了偏远之地。”
明月当然不记得苏轼被贬谪到哪个州了,但她记得,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于这一阶段:“苏轼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并没有黑化,反倒变成了《定风波》里豁达的样子,在贬谪之地附近的赤壁山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写出了许多不朽名篇,当然了,创造出‘东坡肉’这样的名菜,就是意外之喜了。”
“其实说起来也非常可怜的,苏东坡当时只能买得起猪肉,苦中作乐一般探索着怎么能把这首肉做好吃,最终才发明出来了这道名菜。”明月唏嘘不已,“古代的猪跟咱们现代的猪不一样,首先品种就不同,咱们现在的猪都跟佩奇一样粉白粉白的,古代的猪应该是黑猪,看起来肉质都差很多,而且古人不知道骟猪这一妙招,养出来的猪肉都非常腥臊,苏轼出身富贵,吃猪肉对于他而言真的算得上是‘沦落’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