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还没等张良长到可以在朝中任职的年纪,韩就被秦给灭了。”明月不怎么真诚地为韩国惋惜道,“古代非常看重丧仪,办一次葬礼要花费非常多钱粮,于是张良就干脆不给弟弟办葬礼,把全部家财都投入到了招聘刺客上。”
“这次刺杀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嬴政幸免于难,张良被全国通缉。”明月吐槽道,“从张良身上也可以看出,秦朝真的未来堪忧啊。”
“张良虽然貌若好女,但总不可能真的乔装打扮成女子吧?”明月并不知道自己一语道破真相,“大概率是跟项氏一族一样,贿赂了藏身之地的郡守、县令,这些中层官员显然对秦朝没有任何忠心可言,一边对嬴政阳奉阴违,一边对故国之人大开后门。”
“下面的人都为张良隐藏行踪,就算始皇帝再如何暴怒,他也抓不到张良。以小见大,始皇帝对地方的统治力都如此之低了,换成扶苏只会更差,历史上换成了胡亥,OK,fine,彻底没救了。”
明月怜惜了咱们祖龙一秒钟,继续说道:“不过跟年少时的贵族生活相比,张良现在躲躲藏藏的日子,肯定很不好过,久历人间沧桑,饱受生活磨难,他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意气用事的少年了。”
“接下来他要经历的这件事,是现在无数龙傲天文里主角都要复刻的桥段——圯上授书。”明月深觉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惜是张良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唉,自己也很能忍,为什么没有老婆婆来给自己传授秘籍呢?“经历了一番考验,张良从黄石公那里拿到了《太公兵法》。”
“黄石公还对张良预言了十年后的天下大乱,不知道跟那个给吕雉相面的老头是不是师出同门?”秦末懂预言的老头颇多,明月觉得自己这是合理怀疑。
第89章 张良移志,萧何铭恩 吕雉总觉得韩信死……
秦朝君臣对视:
明女郎不认识这位黄石公, 但本朝人却知他是一位有名的隐士。
多年前,他便已经在战乱之中不知所踪,谁知竟和张良搅和到了一起。
这也代表, 黄石公隐居之地和张良藏匿之地相隔不远。
也算是一条新线索吧。
如果他预言为真, 张良得书十年后天下大乱,倒是可以据此推断出秦亡的具体时间。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张良也聚集了一群人抗秦, 因为势单力薄, 他决定投奔另一群农民起义军,路上刚好遇到了刘邦的起义军。”
“二人一见如故, 张良跟别人讲《太公兵法》,别人都听不懂,只有刘邦不仅能听懂, 而且还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张良便觉得他有天授之才。”
“张良和项羽的叔父项梁交情一向不错,项氏一族复立楚王后, 张良也在项梁的帮助下重新立了一位韩王,并在新的韩国之中担任司徒, 他复国复家的夙愿终于达成了。”
嬴政默然:项梁、项羽都已经埋骨于会稽郡之中,恐怕张良的藏身之地也相距不远。
但有天幕打草惊蛇, 恐怕如今再去会稽郡搜查张良, 已然是缘木求鱼之举。
不过......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而非韩初三杰之一, 可见他的复国之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嬴政怅然:从后续诸朝就能看出,自己“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可惜在明女郎的世界,是汉朝接替秦朝完成了这一理想罢了。
而乔装打扮、早已远离下邳的张良,听到这里也松了一口气。
初闻自己是汉初三杰之一时,张良颇为惊怒:
纵使刘邦再如何英明神武,自己也不该背弃故国、背弃自己年少时的理想。
如今听到自己已然复国复家,张良方觉俯仰天地无愧矣。
至于后来更旗易帜,张良苦笑:
后世赞自己为谋圣,他又岂会不知始皇帝所为才是大势所趋。
汉虽不是韩,但与秦相比,少了血海深仇。
若那刘邦真有明君之相,自己选择辅佐他也情有可原。
可惜那是明女郎世界发生的事情了。
天幕庇佑始皇帝这样的暴君,汉朝不会再出现,自己也不可能再复韩国。
张良明白,自己唯一的活路,就是将《太公兵法》交给始皇帝。
可惜......
火舌跳跃,竹简发出“嘎吱嘎吱”的爆裂声,张良沉默地看着面前的火盆,可惜,他绝不可能将此书交于有灭国之仇的秦朝。
“之后便是楚汉相争了,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得他能比项羽先一步进入咸阳,夺得民心,在鸿门宴上,张良又一次利用了项羽的叔父。”明月觉得西楚霸王败得真不冤,族人们都胳膊肘往外拐,这谁顶得住?“这一次不是项梁了,而是和张良关系也很不错的项伯。”
嬴政继续默然:
怪不得刘邦自得于用人,跟这连亲叔父都把握不住的项羽相比,他确实有资本骄傲。
咸阳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连这里的民心都被刘邦收入囊中,可见秦二世有多么倒行逆施了。
嬴政不打算纠结于不会再发生的事情,毕竟项氏一族都死在了会稽郡,项羽已是冢中枯骨,刘季更是不可能再改名刘邦,反倒是张良:
他的能耐还真不小。
明女郎说张良撬动了项羽的两位叔父,那在她不知道的历史里,恐怕张良能做到的只会更多。
“鸿门宴之后,张良又陆续为刘邦献了许多奇策,但其实这个时候,张良心中最重要的人还不是刘邦。”
张良抬起头,无声地笑了一下:“当然不是。”
从头到尾,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一直是自己相韩的理想。
如果项羽是从前在项梁处见到的那个项籍,那自己选择帮助刘邦,其实只是在为韩王结一个善缘罢了。
“他心中最重要的人当然是韩王。”明月摊了摊手,“但项羽这个瓜娃子,因为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恼怒之下直接把韩王给杀了,张良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狼狈逃回到了刘邦身边,自此一心向汉,誓要为韩王报仇雪恨。”
张良怔愣,似乎没有料想到,他结的善缘反倒害死了韩王。
但如果重来一次,恐怕自己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
诸位公子资质不佳,唯有横阳君可堪一用,但企图把他变成和始皇帝一样的帝王,实为痴人说梦。
大一统之势不可阻挡,那便只能提前交好下一任帝王。
“楚汉之争日渐焦灼,汉军粮草匮乏,刘邦在儒生的劝说下想要分封六国后人为王。”
“从复国的角度看,张良应该非常赞同这个决策。”
“但有意思的是,张良列出了八条分封六国后人为王的弊端,制止了刘邦。”
张良听不见明女郎后续又夸了他什么,大抵都是对他思想转变的赞许之言。
他抛弃了执拗,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了。
但为什么心中唯余苦涩呢?
六国后人不会赞颂张良的远见,他志向的更改,在六国遗民眼中,已然等同于背叛。
张良明白,愿意为自己提供庇护之所的六国之人将骤然减少,很快,自己就会被秦朝兵士抓住了。
“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后,张良作为他信重的臣子被大肆封赏,但他不为外物所动,始终明哲保身,这才得以功成身退。”明月转而讲起萧何和韩信,“而另外两位,一个通过自污名节才得以善终,另一个因为糟糕的政治素养惨死在钟室之中。”
秦朝君臣立刻将萧何和韩信对号入座,毕竟前者在东宫手下做了这么久的事,政治素养绝不可能糟糕。
而这位“武状元”韩信,他们倒是不甚了解,但疑似和白起将军并称的“韩”,竟然政治素养很低吗?
二人都被传唤到了朝会之上,萧何这些日子虽与刘季断绝了往来,但骤然听闻他登基后也对自己有了猜疑,心中难免有些酸涩,面上却丝毫不显。
而韩信听闻明女郎所言只是轻皱眉头,秦朝君臣看在眼里,心中都颇为赞许:得知自己惨死都面不改色,果然有大将风范。
却不曾料到,韩信皱眉其实是在想:
这刘邦气量真小,竟然还要吾自污名节,才勉强得个善终。
幸好这一世吾通过科举晋身,成了陛下的臣子,不用在那刘邦手下讨生活。
倒是萧先生,性情也太过单纯了些。
之前便轻易相信了自己,后来恐怕也是轻信于那刘邦,才落得一个惨死的结局。
现在他在太子手下,又有明女郎的批语,应该不会轻易枉死了。
“萧何是刘邦微末之时的好友,经常用自己豪吏的身份袒护刘邦,就连刘邦去咸阳参加徭役,萧何都比别人多给二百钱,刘邦起义后走的每一步路,都有萧何在背后负重前行。”明月唏嘘,这才是真正的兰因絮果,“进入咸阳后,其余将领都直奔珍宝而去,满眼都是金银财帛,只有萧何去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府邸,将法律诏令藏书都收集起来,这些东西后来在汉朝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