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文字来看,曹操记录了舌尖上的魏武。描述了一堆水产品知识,包括且不限于鱼类的产地与烹饪方式。
提到例如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骨可为臼”,鲸鱼骨头能用来做捣碎食物的骨臼。①
此书也记录了一条“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曹操所记载的这一条目,表明至少在东汉末年,稻田中有鱼的场景已经出现。
稻田有水,水中有鱼。选对了鱼的品种,不似克氏原螯虾摧毁水稻根茎,反而起到双向奔赴的正向作用。简单概括,鱼以稻田里的虫子与杂草为食物,而水稻因鱼粪获得了更多肥力以而更好生长。
不过,「有鱼」与「养鱼」是两种概念。
学界对于东汉究竟是不是成规模稻田养鱼之始仍有争论。可以确定的是明清之际,这种稻鱼共生养殖方式已经越趋成熟。
明朝的《青田县志·土产》记载得很清楚,“田鱼又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坪地养之”。
不再是“有鱼”,而是明确地“养鱼”。
可惜,这种共生养殖技术未能大面积推广。归根到底,又养鱼又种稻,其过程所需技术含量偏高。
古代碍于信息闭塞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官府组织人手教授稻田养鱼术,它很难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外的地方。
反观现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足够便捷,为什么稻田养鱼又少了呢?
一说与农药的使用相关,那会让鱼类存活艰难。
另外就是经济效益相关。不同于古代农户的耕种多为自给自足,如今规模化种田是赚钱为主。农药有助于大规模种植,而当单独种稻的投入与利润高过稻田养鱼,人们会选择哪种植模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嬴政手上的毛笔不停,他将水镜内的稻与鱼共生养殖布局图给画了下来。
视频里不只放出了水田的不同沟渠挖掘方式,还列出了一张水田可饲养鱼类表格,每亩田地适合放养的鱼类数量等数据。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选择,后世选择了经济效益更大的单独种稻。
大秦的农户们却多处于自给自足生活模式中。假设官府有规划性、有选择性、因地制宜地推广稻田养鱼术,可以给黔首的餐桌提供更多鱼肉。
鱼肉鲜美,谁会不喜欢。
当然有人不喜,吃鱼的风险与吃鱼的快乐总是同时出现,被鱼刺卡过的人必是有些抗拒心。
不过,对绝大多数的大秦人来说,能多一口鱼肉的幸福感远胜于被可能被刺的痛苦。
嬴政已经懂得好文章的力量。
他想好了,很有必要编撰一本《舌尖上的秦朝》。在推广农具、改良种植方式时,通过宣传食物的美味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提升人们的改良务农积极性。
他奋笔疾书,把史上多地区的稻田养鱼分布图给誊抄下来,其中就有岭南。
如今尚未把百越给打下来,却已经开始规划后续如何治理了。这是有着充足的信心,或早或晚,大秦都会把南边的一大块地给收入囊中。
等记录完这一部分,将暂停的水镜继续播放下去。
水镜:【说回外来农作物,上次谈到美洲作物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人的海上航路进入中国。
除了广为人知的土豆、玉米、番薯作为“流量之王”,还有评论区里提名过的辣椒,它在中华八大菜系中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同时也有花生可以用来榨油,现在几乎无人不晓的番茄炒鸡蛋,以及美洲棉花冲击纺织业等等。
然而,以上这些美洲作物的广泛利用都为时较晚,有些是清朝进行广泛推广,而有些要到建国后才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种外来物种却是例外,十六世纪随着西方船队抵达大明后就迅速遍地开花。现在做非常简单的排除法,大家能迅速把答案打在弹幕上。】
朱元璋瞧不见弹幕,但不妨碍立即做对选择题。
咕咕放出的一桌菜式,他没有见过五百年多年后入境的小龙虾,也没有见南瓜羹。
因此,答案就是“南瓜。”
不出意外,他答对了。
【正确答案:南瓜。和大多数美洲作物的命运迥然不同,南瓜来到大明不久就被多地种植了。
对于南瓜的传入路线有两种说法。
一说它从南边沿海地区登陆大明,随之兴盛传播。另一说它被葡萄牙使者直接带到了北京,最初在京畿大面积种植,而迅速辐射北方地区。②
不论是哪种传播方式,南瓜作为外来作物,其本土化的速度非常快。
在十七世纪小冰河的最寒冷期到来之前,除去东三省、疆藏青、台湾省之外,其余各省都有了种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地方志中都能看到南瓜的身影。还有一个现象,反映了南瓜本土化很成功——不少地区举办南瓜节。
岭西毛南族的九月初九、广西侗族的八月十五、广州惠州的二月十三,以及辽西的十月二十五等等,这些地方都会举办不同风俗的南瓜节。
清朝上海嘉定的南瓜会,被记录于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节日活动是为评选出巨无霸南瓜作为冠军。某年的冠军瓜记录如下,“沈珏斋曾见之长约二丈,横卧高五六尺,观者骇绝。”
南瓜能够实现高产速收,并且耐存放便于运输,加上它无碍农忙又不争地等优点,就被快速推广开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