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提到走陆路从西边传入农作物的朝代,一集中在汉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间引入的物种逃过了前两次的避讳,也就继续着“胡”姓。
做个归纳,胡姓农作物,多是从北方或西北而来。其引入中国时间早,大部分在汉朝年间。
再看选项C“番”姓,它是继“胡”姓之后,另一大外来农作物家族。
恰如广为人知的“番薯”,此类作物多是美洲传来的,时间集中在明朝年间。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麦(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这一批农作物的命名较为驳杂。因为引入时缺乏统一的书面语,各自都着不同地区的别名。以辣椒举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从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与“番姓”农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张骞凿空西域,获得大汉朝官方支持,命名较为统一。
后者起于欧洲船队抵达明朝,从民间多点散发式引种。
真正成规模种植需等到清朝年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称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过留影,雁过留痕。不同朝代的气象与底色亦会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从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之中窥得一二。】
镜前,嬴政与朱元璋不约而同地点头。
两人立刻开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动引入的农作物该冠以什么称呼呢?这个问题记录下来了,继续看视频。
【再看B选项。比起“胡”与“番”,西姓农作物远称不上望族。
举例唐末传入的西瓜、明朝传入的西番菊(向日葵),清末传入的西兰花,它们的原产地不一样且传入时间也不同。西姓家族成员就像是大杂烩,共同点是都是从西边来的。
最后的选项D“洋”姓,它就很好理解了,是与西洋传教士的活动相关。
类似于洋芋(土豆)、洋葱、洋莓(草莓)、洋橄榄(油橄榄)等等,这些作物有些早就传入中国,但一直没有引得重视,在文献中罕见其身影。时至清朝,它们才开始逐渐活跃于餐桌上。
除了以上四大家族外,还有一些外来称呼。
最有名的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与苜蓿,分别是古时大宛语bu-daw与buk-suk的音译。
现在大致了解了农作物的命名方式,再把镜头转回张骞凿空西域。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启程向西而去。他出使西域的最初目标并非带回新物种,而是奉刘彻的旨意,要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对抗匈奴。
谈到对抗匈奴,很多人会比较秦汉两朝。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三十万北拒匈奴。后来秦朝又征徭役修建了秦长城将其拦截于关外。
对于此事,《史记》有载,始皇帝之所以做此决策,与听闻前燕国术士卢敖做出谶言“亡秦者,胡也”有关。
彼时,始皇帝已经踏上求仙之路,但解读他的政令时不可一味归于迷信之说,荒唐地认为他会为一句谶言就发兵北征。
出兵与造长城,其实与当时的局势相关。
六国已经被灭,理论上哪一股势力会对大秦造成威胁?
将「胡」字解读为北方的匈奴胡人,符合一般正常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秦汉时期处于暖期,而且在秦朝末年气温不断稳定上升。
这种环境对中原王朝是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对于北方势力也一样。匈奴能在草原上获得更多食物,以而有力量变得越来越兵强马壮。
回溯历史,匈奴确实在秦灭汉兴之际不断发展壮大。
换句话说,秦始皇北抗匈奴的策略大方向上颇有前瞻性,而不是听了谶言后的糟糕决定。
现在有人说汉朝的匈奴比秦朝的凶猛,所以秦始皇压根就不用兴师动众去对抗匈奴,这就是典型的倒果为因。
假设始皇三十二年,秦朝没有在匈奴势弱时对其迎头痛击,谁能保证在气候稳定的温暖期匈奴不会迅速壮大?
令人唏嘘,此“胡”的威胁被灭,但彼“胡”的危害难测。一语成谶,似逃不出的预言宿命,秦朝终是亡在了胡亥手中。】
嬴政瞧到这里,不免又想起胡亥在历史上的狠毒又愚蠢行为。此子如今仍旧天真,但那股活泼劲头被他布置的一堆功课淹没了。
还不够,明天起再多加些功课。
嬴政被“亡秦者胡也”再次扎心,觉得对胡亥的教育可以更多一些。
从书本课业发展到实践,让胡亥深切认识秦朝一统天下的不易。敢搞破坏的皇子,就等着被大义灭亲。
再把关注点放到给出这句谶言的卢敖身上,将其祖籍与名字都给记了下来。
如今不搞修仙问长生了,但不甘心让术士们就此悠哉度日,总得把他们给充分使用起来才好。
怎么用呢?
嬴政心里已有大致方向。
之前听咕咕讲丹药有毒,术士们炼出的元水是让尸身不腐,而非让活人青春永驻。
这给了他一些灵感。
换个角度看,术士们颇有创造性才能搞出让尸体防腐烂的方法。那就别浪费其探索本领,圈定一些于国家发展有利的方向,让他们去搞发明。
事情要一件件办,等把具体如何使用方士的方案拟定后,再召其入咸阳。
眼下,将关注点放回张骞西域行,此子最初出使西域的军事目标达成了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