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士们不断完善豆腐制作手艺时,七天答题期间很快到了。
水镜在午饭后出现。开头就让秦朝观众在镜面前上传挑战赛的答卷。
【挑战赛的评分与奖励将随下次的视频发放,请关注查收。】
镜面上的这句话隐去后,正式进入新一集视频。
开幕是熟悉的咕咕式画风。
随着劲爆的舞曲响起,一座丑萌的丹炉在五彩灯光里扭动身体。
这一幕像极了九十年代迪厅风格的舞台效果。炉盖自动掀开,从炉内蹦出彩光。
彩光交织落地,化成了不同的物体。
其侧给出了批注:红色硫化汞、白色甘汞(氯化亚汞)、黄色铅丹……
【欢迎来到《砸碎炼丹炉,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学》。
大胆推测观众朋友们与我一样,大多数人不想被死去的化学知识攻击到体无完肤。
因此,本次视频不讲深奥的化学原理,就浅聊一番古人留下的有趣化学知识相关痕迹。
提到古代化学,很多人会联想到方士。某种角度上,他们是最初的化学家。
以下先贴一张表格1.jpg。如图所示,列出了一些炼丹炉中的常客。
大家可以看到铜、铅、铁、砷、汞等等成分。不免生出一些迷思,究竟为什么古代人会选择把这堆元素往肚子里送?并且认为它们能组成长生不老药呢?
大道至简,有些离谱的操作却往往基于朴实的理论。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重金属中毒,古人看到的却是金属与天地同寿。
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写到:
“世人不合神丹,反信草木之药。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乎?”
这段话道尽了古代炼丹家所信奉的基本理论。
谁说古人脑洞小,方士们真的很敢想。
想求长生,吃会生老病死的植物达不到效果,要吃就吃能常存的金石。妄图将人类的身体与金石的坚固融合到一起。
草木易腐,金石常在,若想长生必选后者。
在炼化金石时,又会看到各种奇妙变化,例如化学反应会发出一些奇丽焰火光泽。
这等玄妙变化与大自然出现的日月光辉联系在一起。发光之物意味着蕴含天地灵气,让服用金石丹品变得更顺利成章。
以此理论再看炼丹术,某种意义上它也能自成一体。我来开一个脑洞,反观如今在研发的机械外骨骼,可否称作炼丹术的变种?机器人研发是否是某种意义上是种有缺陷的永生?当年的金石内服,如今却是改为外用。
不发散思维。话说回来,古人从丹炉出发,或有心或无意将将其中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有制作豆腐。】
嬴政:来了!
朕无需等到下一集故事,现在就能先判断答题是否正确。
作者有话说:
二更比较晚,估计要十一二点~
【小贴士】:
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无毒,辛,微寒。生山谷,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其作为矿物类常用中药被誉为“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主要用于治疗热病。
第55章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俗语出自《西游记》,后来广为人知。它展示出一种制作豆腐的方式。即,在豆浆里加入适量盐卤,煮熟到适宜温度能做出豆腐。
豆腐却不只有唯一的制作途径。不用盐卤,改用石膏加入豆浆,仍能制出豆腐。
图2-3.jpg,对比展示两种的制作过程与成品。
如图所示,我们能看到两种豆腐有明显区别。
习惯上,称呼卤水所点豆腐为「老豆腐或北豆腐」,而将石膏所制豆腐称为「嫩豆腐或南豆腐」。
“老”与“嫩”两字,形象描述了两种豆腐的口感与外形。
坊间传闻里,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偶然制作出了豆腐,但此说法依旧存疑,未得学界公认。
空穴来风,必有其因。
炼丹术所涉及的原材料广泛,石膏更是一味常用药。
汉朝开始推广石磨,让喝豆浆的人越来越多。石膏与豆浆,当两者相遇制出豆腐也就非常合乎逻辑。
那么为什么会制出不同种类的豆腐?
以此探究下去,就会发现小小的豆腐蕴含奇妙的知识。
豆腐的制作过程,是在豆浆中加入凝固剂,让豆浆所含的蛋白质发生了聚沉现象。
盐卤,来自于制盐的盐池。把残留在池中的母液蒸发后冷却,就能获得结块的盐卤,其含有大量氯化镁。
石膏,开采天然矿所得,含有大量的硫酸钙。生石膏与烧制后的熟石膏,它们在制作豆腐的用量上亦有不同。
凝固剂不会只有卤水与石膏。如今常见的还有葡萄糖酸内酯,它能制成常见的内酯豆腐。】
嬴政:朕听懂了,但更加不懂了。
懂的是他写出的两种制造豆腐方法正确。
不懂的是氯化镁、硫酸钙、葡萄糖酸内酯等称呼从何而来?它们是什么意思?与大豆发生反应时有哪些区别?
显然,咕咕没有进一步解惑的意思。
【氯化镁与硫酸钙是盐类凝固剂,葡萄糖酸-δ-内酯是酸类凝固剂。它们在让大豆蛋白质发生聚沉反应时有哪些不同的机理,此处就不阐述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