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_灯笼壳子【完结】(152)

  分析之后,方可以就大概理解了为什么此君的每部作品都给她一种相似的腻味。看起来似乎在不断开拓新系列、新方向,实际上内容换汤不换药。感觉导演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我知道你们爱看这个”,“也知道你们会骂这个”。

  虽然说一部电影拍得不好看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能直接上升到导演本人,但部部都能令人感受到居高临下的蓄意和自罚三杯的体贴,这就难免令人生厌。

  今日一见他讲话,果然不负盛名。就和看他电影如出一辙的感受,看了跟没看一样,听了也跟没听一样。

  所以说,哪怕是拼好片的导演也是会兜不住自己的私货的。如此想着,方可以更觉得自己拍出来的那些东西,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方可以决定离远一点,不然连场上的茶歇小点都失味三分。

  但记者们像是有什么动态视力捕捉技能,方可以站在背景里当壁花的时候还好,方可以稍稍移动,反而被立即发现。

  *

  当记者朋友们当场捕获、并要求方可以同样发表对《破晓》的评价时,她手上甚至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小饼干。

  方可以偷偷把沾着的饼干屑的左手藏起来,右手拿起话筒,想了想,说出一句《破晓》中的台词:

  “赞美太阳!为我们的太阳干杯!”

  方可以说着,甚至眉眼弯弯地举了举手中的话筒,真做了个干杯的姿势。

  “我以为《破晓》最大的缺点,就是拉高了我此后对同类型作品的欣赏阈值。”

  “哇~”

  方可以的话引起媒体的一阵骚动。

  “这个评价会不会太夸张了?”记者们议论纷纷。

  “刚才沈城导演列举了不少这部作品的缺陷与不足,怎么方导反而一味夸奖?”

  “难道说方导是基于与李教授的私交在为其站台吗?”

  “那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破晓》好看吗?”

  “好看?好看那不就行了。”

  另一位记者道:“但是方导,李渡鱼监制此次延请的岳晓霜岳导演虽然曾获得过新人导演奖,但此前一直在文艺片领域发挥,作为女导演首次担当主旋律片重任,您不觉得《破晓》拍摄出来不管是选题还是格局都太局限了吗?”

  “哪里局限?你不说我都没发现。”方可以一本正经。

  “……”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能够让她作为故事梗概的知情人都完全抽离剧作背景之外,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沉浸式享受;能够在结束放映后掌声如雷,久久不绝,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观众或许在第一次观看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分析理论,但他们的本能反应能说明一切。至于后续的详细分析、细嚼慢咽,那是更后的问题。

  但人类的好朋友记者都诚心诚意地问了,方可以就再说点。

  “或者胶片上还刻着公母吗?‘女’导演拍主旋律,是什么需要特意提醒、单独列项评价的点吗?”方可以咬了下重音,

  “实不相瞒,李渡鱼制片曾经邀请我来拍摄《破晓》的故事,但是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拍摄风格比较轻佻,不擅长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浓缩于一点,我对战争时代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幻想。

  “但我非常高兴看到岳导用其细腻又轻盈的镜头,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好故事,哪怕我曾经看过这个剧本的梗概,我都非常享受刚刚的旅程。”

  “我希望如此精彩的作品能够多多益善,这对业界或者观众而言,无疑都是一份礼物。”

  在方可以看来,《破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并且预示着一条以剧本为核的发展道路。

  在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下,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可能,制作出成熟且精彩的电影。

  很多时候,一部好电影并不意味着是一部成熟的电影作品。

  成熟的电影意味着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剧组各方面工作人员、后期到宣发全部都能巧妙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即使是方可以和靳茜磨合了好几部搭下来的班底,目前也算不上成熟体,只能说大家都很熟悉方可以和靳茜的工作模式。

  这与方可以的电影风格有关,也与她和此地整体电影行业的平均状态脱节太多有关。大部分时候,剧组成员都处于“我也不懂导演在干啥,反正导演说啥就啥,唉为啥突然就到这儿了?”的懵逼状态。

  这就造成了一旦像之前方可以瘫在家里几个月的事发生,SE也就直接进入半残状态。为了尽早开工维持运转,还不得不中途开了个新项目《千秋》,甚至把孙晶连哄带骗薅过来。

  这里头当然不是真有什么方可以不能导而孙导经验丰富能导的缘故,该说法纯粹是哄孙晶高兴。

  主要是靳茜和方可以想借机通过相对常规简单的拍摄内容,让SE的剧组人员能多接触不同导演的执导风格,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更立体全面的思考。

  尤其看看纯血商业片导演是怎么拍东西的。

  先知道方可以的“繁”,再知道孙晶的“简”。

  体验过方可以的“手把手执导”,再体验把孙晶的“流水线生产”。

  啊什么,还有个王祥?

  王祥就算了吧。

  不是方可以歧视广告片导演,而是王祥纯粹就是摄像头型风格,主打一个原汁原味,不加滤镜,全靠AI和原图直出。只要我没有审美,就不会被自己的镜头伤害。都这么久了,不能说完全没有进益,只能说生搬硬套,不求甚解。

  不说方可以,靳茜都在琢磨着等以后年轻导演多一点,让王祥转行制片算了。至少王祥把控故事与跟人交际的水平是有的。

  不然能咋办,都一把年纪了,监视器上的缩写标志他都背不全。

  方可以难得在这个世界看了个爽,渡过一个简单美好的夜晚之后,开开心心地登上第二日前往日岛的飞机。

  抵达日岛后开始《葡萄》拍摄工作的方可以并不知道,等第一批观众看完《破晓》的反馈和首映式的相关视频通稿发布,网络上比《破晓》本身更先火起来的,是这样的梗:

  “沈城导演就电影《破晓》发表评论…”

  “幸亏不是他拍《破晓》,我不太需要他来特意照顾我的理解能力。”

  “所以他就是考虑到大众理解水平,让嬴政‘不愿做一个不知亲父的畜生’是吧。”

  “就是这个人,当年拍霍去病的时候还说不认可小霍这种出道即天才的存在,非要把小霍改编成同甘共苦从底层爬起。应该禁止这种人染指历史剧。”

  “啊我知道这个人,他对历史剧所做的,就像我们尊敬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马歇尔正在对第三世界做的一样!”——改编自《破晓》台词。[1]

  该梗又很快出现了多种衍生,比如:

  “沈城导演……”

  “我知道这个人,他对《秦颂》所做的,就和当年胡亥对秦朝所做的一样!”

  甚至迅速扩大化:

  “XX著名导演曾翻拍过……”

  “我知道这个人,她/他对曹雪芹/罗贯中所做的事,就和当年德国对波兰所做的一样!”

  ……

  对此,方可以在听说后也只能感慨一句:

  这大概也算是拨乱反正吧。

  而方可以的采访片段也没有被错过。

  随着《破晓》票房和口碑的节节升高,两人当时对《破晓》的评价画面被不断拿出来调侃。

  甚至有好事者故意拼接了两人的采访,非常坏心眼地故意截取方可以偷吃小饼干吃得眼睛亮晶晶的画面;

  而沈城则选取其站在大银幕前,拿着话筒高谈阔论的样子,甚至还给他手中P了张长可及地的稿纸。

  配字:吃到仙草的你,和毫无品味夸夸其谈的对家。

  5G冲浪少女郑书秋第一时间把这个表情包分享给当事人,此时,该表情包的配字已经变成:

  “上班摸鱼的你,和长篇大论的领导”

  方可以:“我没有在摸鱼。”

  郑书秋:“?不打自招?”

  方可以:。

  大意了。

  不过方可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张截图上自己尚算品貌端正,因为去参加首映式穿戴整齐,精神良好,尤其旁边有一把年纪开始遵守地心引力的沈城对比,形象不至坍台。

  于是很快接受了这件事。

  就是不知道沈城有没有事。

  *

  “方导,B组那边柯导又和以撒吵起来啦!”一个当地场务掀开监控室的帘子道。

  “来了。”方可以迅速起身,“对了,柯莱特姓贝尔罗斯,不姓柯。”

  “斯密马赛!贝导!”

  “就不能直接叫柯莱特(Colette)吗?”

  “柯、柯蕾托?…斯密马赛方君!”

  “……”方可以熟练地躲过对方一鞠躬,“也行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娱乐圈 无cp